地理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1.掌握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2理解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在地球仪上或经纬网图上确定某地的经纬度。3.用地理现象解释自转和公转。4.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判断坡度的陡缓,估算海拔及相对高度。地理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天圆地方——推测地球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球体4万地理2.地球仪在下图中填注地球仪上点和线的名称。地球与地球仪的形状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仪是个正球体。地理3.经纬线和经纬度(1)纬线和经线纬线经线定义在地球仪上,所有与平行的圆圈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形状长度从赤道向两极,赤道,南、北两极缩成一点所有经线的长度指示方向方向方向赤道圆圈半圆递减最长相等东西南北纬线东西为纬线,绕成平行圈;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地理(2)纬度和经度纬度经度起始线本初子午线度数划分从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90°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各分代号北纬用、南纬用S表示东经用,西经用W表示变化规律北纬:愈向北,度数愈大;南纬:愈向南,度数愈。南极点和北极点各为东经:愈向东,度数愈;西经:愈向西,度数愈大。东经和西经的180°是重合的赤道180°NE大90°大地理(3)重要的经、纬线纬线赤道南、北半球和南、北纬的分界线30°纬线低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地区的分界线60°纬线中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的分界线经线东、西经的分界线20°W和160°E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本初子午线构成一个经线圈的经线特点: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它们的经度之和等于180°。其中,一条为东经度经线,另一条为西经度经线(0°和180°经线除外)。地理二、地球的运动1.自转和公转比较旋转中心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一天(或24小时)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季节变化、五带的形成公转:绕日公转,四季出现;自西向东,公转一年。地理2.二分二至时的特点地理图中代号节气时间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以北半球为例)A夏至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B秋分9月23日前后昼夜平分C冬至12月日前后南回归线昼短夜长D春分3月21日前后昼长夜短赤道22赤道昼夜平分地理3.地球上的五带地理比例尺的换算图上距离单位是厘米,实地距离单位是千米。因此,在进行比例尺的计算时应首先统一单位,即1千米=10万厘米。三、地图的阅读1.学会阅读地图(1)比例尺①定义:表示图上距离比缩小的程度。②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③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实地距离地理(2)方向①普通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②画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判读方向。③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3)常见图例2.选择适用的地图(1)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使用,正确地选择地图。(2)不同比例尺的地图表示的和内容不一样。我们应该根据需要选择比例尺合适的地图。南北东西目的地域范围详略程度地理(1)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是一种特殊分数,即分子为1的分数。因此,其数值大小与分母大小直接相关。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2)相同图幅的地图,不同比例尺表示的地域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有所不同: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地域范围小,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地域范围大,内容简略。地理四、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距离。海平面垂直地理2.等高线地形图地形表示方法示意图和等高线图地形特征山峰等高线,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符号为“▲”四周低,中间高盆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四周高,中间低闭合降低地理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凸出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部分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凸出山脊之间低洼部分陡崖等高线近于垂直的山坡称陡崖低处高处重叠地理利用握紧的拳头记忆地形部位伸出自己的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