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走近法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2、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框是《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的第一框题,体现了课标中“成长中的我”中“学法用法”部分,是学生学习法律常识的基础。本框教学内容分为四层:第一层,规则的重要性及分类;第二层,法律的三个特征;第三层,法律的作用;第四层,对待法律的态度。四个层次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由什么是规矩引出规则,进而过渡到什么是法律以及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教育学生知法、学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观念,对今后法律常识的教学将起到铺垫作用。【学情分析】一方面,初中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已经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法律,但没有真正意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也有不少学生认为法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在学校里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因为教师、家长、学校要他遵守所以才遵守,没有真正意识到规则能够帮助人们开展正常的生活。另一方面,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规矩”、“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规矩”、“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对“规矩”“法律”产生反感,从而不能自觉遵守。同时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必须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一些规则,并进而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生活离不开法律,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没有人可以例外,从而树立起最基本的法律意识,做到学法、用法、护法、爱法。【三维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它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教材的教学要求、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一个知法、守法、护法、爱法的好公民。【重点难点】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学生具体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规则的重要性;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和作用。2、教学难点: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的规范和保护作用。【教学策略与手段】1、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境、图文并茂的优点,给学生于强烈的视觉听觉效果。2、讨论法。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合作探究。3、理论联系实际。由于本框的知识性、理论性较强,而七年级的学生知识少,阅历浅,所以要特别注意把知识观点溶入通俗、生动的感性事例中去讲解,便于学生接受。并通过归1纳分析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形成认识。4、具体方法与技巧。通过对比法、分析法等理解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通过活动的串联将生活中的规则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体现自身的感受;通过快板表演、情景剧表演、案例分析和自我观察,发现问题并从中思考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规则和法律的原因。【教学流程】导入: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就是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走进法律。讲授新课:一、走近规则:案例:5月3日中午D5185动车,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后借座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年青貌美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否挤一挤,被拒。老人挽扶着往后走,后面两排年轻人同样充耳不闻。大约5分钟后,前面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置。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