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成课堂教学节奏的八条途径通过教学语言的表达来形成教学节奏教学节奏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使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述,既能保持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又能在细节问题处理上,做到具体生动,形象鲜明,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使教者的语言节奏与学生的生理及思维节奏合拍,使学生能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的教师语言一贯低沉和慢长,有的则一贯地高昂和短促,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学生的精神疲劳,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苏霍姆林斯基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语言修养问题。可以这样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故语言修养的问题应该成为我们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问题。有位教师对这个问题说得十分贴切和深刻,他讲:听觉是人的高级的审美感觉之一。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明晰,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语调上要谦逊温和,抑扬顿挫;在速度上要缓急有致,张驰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或庄或谐,或侃侃而谈,如唠家常,或一唱三叹,余音袅袅……通过教师的神、情、行、态的变化来形成教学节奏神,在此是指教师的精神状态、神采。情,是指教师的表情、情调。行,是指教师的行为举止、教学动作。态,是指教师的教仪、教态。教师处于课堂注意的中心,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对教学产生一定影响,在多数情况下,神、情、行、态只是无声的因素、非语言性的因素。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同菜肴的调味品和作料,“此时无声胜有声”。充分运用这些无声因素,使之成为非语言性的教学表达方式,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通过课堂的教学程序来形成节奏一切协调、平衡、均匀、律动,并带有规律性等因素,都可以称之为节奏。因此教学节奏还应该包括课堂结构的布局,对教学内容的剪裁与设计等。有人说得好首先,要使全课的结构严谨,忌“松”忌“散”;其次要注意设置波澜,忌“平”忌“淡”;再次,还应注意留下“空白”,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忌“直”忌“浅”。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随着教师的引导,时停时续,时而凝神静思,时而跃跃欲试,时而窃窃私语,时而互相质辩。这样,才能构成课堂教学的时起时伏、动静相济、疏密相间、繁简得当、快慢相宜、手脑并用、紧凑凝炼的教学格调。通过“抓两头,带中间”来形成教学节奏一节课总有其开始部分、进行部分、结束部分,这是一节课的自然划分。在这三部分里都展开何种内容,进行何种活动,采取何种方法,以及这三部分之间的照应、联合和转换,也属于教学节奏的范畴。拿方法来说,一节课怎样开始?是开门见山,还是曲径通幽;一节课如何进行?是层层剥笋,还是单刀直入;一节课怎样结束?是峰路转,还是水到渠成。这里总有许多教学策略可供选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性,就能形成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教学节奏。通过教学情境、教学气氛的创设来形成教学节奏。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内在的思想感情、心理变化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这种变化可称之为内部节奏。教学情境、教学气氛正是这种内部节奏的现表和反映。不管教师或学生是否意识到,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中进行的。在教学中,师生双方以及学生间的思想感情上又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的,形成心理上的互助。教学情境,教学气氛使教学过程充满了感情色彩,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心理体验。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气氛,使之形成有机的变化,就会成为促进教学的适宜节奏。快与慢的调整在当前的信息社会里,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大,信息传递迅速,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并要求提高对信息鉴别、选择和加工的能力。因此有人提出:“当我们从我们所能理解的最大的单位开始的时候,我们学习得最好。”这就从整体上阐明了,教学的节奏要适当加快,所以教学节奏中的快与慢,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包含着教学内容的多与少。赞可夫在谈到传统教学的缺点时曾指出:一是教学内容十分贫乏,学生的知识面太窄,见闻太少;二是教学进度太慢,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