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至上,大胆创新,因材施教——《语文作业那点儿事》教学论文北区小学余嘉文去年,小榄镇实行了作业改革,增设了实践性作业。这一举措,有人欢喜有人愁。欢喜的是学生终于跳出抄抄写写的“羊圈”,到广阔的草原上自由“觅食”。愁的是我们教师作为“牧羊人”该如何为这群小羊寻找食物的大道,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健康。记得去年9月,彭书记在教师表彰大会上说将要进行作业改革,避免我们的学生成为“高分低能”生,我这一听,兴奋不已,我又可以在教学上搞搞小创新,搞搞新意思。但是通过这一年多的实践操作,发现这活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在实践操作上我发现了以下问题:1、最致命的——学生没兴趣,本来很有意思的作业,对于他们看来是沉重的负担,他们宁愿老师布置抄抄写写的机械作业。就如“手抄报”实践性作业,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刚接触学习手抄报,他们多开心啊——买纸、买颜色笔、找资料、排版、画画、写字等都是兴致勃勃地去做,可是随着做手抄报次数的增多,渐渐地,他们一听到要做手抄报,那头颅就大得像太上老君的额头一样,整个假期愁眉不展,郁郁寡欢。还有一次,学习了简单的研究报告,让孩子自己找一个感兴趣的话题,用书上的范文模式,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班里只有极个别的孩子热衷于这个作业,其他学生不是随便上网网载一篇给我,就是不做。结果这个研究报告从我教学到实践到收成果足足花了两周的时间才收齐孩子们的研究报告,这报告当中仅仅是有个别真的有花时间、心思去研究、调查的;有网载的;有连格式也正确的。2、最普遍的——只做表面文章。不知是否每学期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太多,应付领导的参观考核太多,教学时间紧迫,以致很多老师,特别是高年级的老师连备课的时间都没有,这样的工作要带到家里去完成,要知道,这是一个老师最核心的工作;至于学生,学习态度好的学生对于每一学科的作业都十分认真的对待,再加上各式各样的训练,比赛,这样的好学生的所有时间都花在训练、比赛、学习上,这仿佛是一种很好的现象,老师家长看到这样的孩子都很喜欢,很欣慰,但是,你知道吗?一个孩子连玩的时间也没有,那叫童年吗?能有一个难忘的童年吗?有,因为这童年的难忘都是被作业包围着的,《难忘的童年》的作文,他也是跟着书本的范文的思路去写的;而那些学习态度不那么好的学生,他当然不会花心思在作业上,每天回家,他只会马马虎虎地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然后就去玩,他虽然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也经常会被老师批评,但他的童年没有白过,因为他做了他想做的事,所以他《难忘的童年》的作文里,描述的都是他日常的开心事。3、最苦恼的——家长不重视,不配合。我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仅仅12岁以下的孩子,虽说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毕竟我们都不提倡孩子独自上街,那么,我们布置的作业都需要孩子去亲身体验、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如果家长不重视,这样的作业无法完成;如果家长不配合,不给孩子适当的指导,这作业也完成不了。关于语文作业那点儿事,我深思了几天,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注意一下几点:一、兴趣至上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中,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都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当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很多时候因为没有时间去研究教学和作业的布置而忽略了我们的孩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就如最近我教的一篇课文《金钱的诱惑》,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本组单元是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自从我在上课伊始给孩子们介绍了马克·吐温的两个小故事后,全班同学顿时就对马克·吐温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习作上用了一系列地描写方法刻画出马克·吐温是个风趣幽默的人,同学们喜欢他用那幽默的语言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还有孩子之间喜欢用他那经典的语句对话,一个个变成小马克·吐温,更有些孩子把他的著作都买下看,他说马克·吐温的文章很有意思。这一切一切,都是由“兴趣”激发的,不是老师家长要求的。所以说,我们要想孩子做什么作业,我们就得想办法把这件事跟他们的兴趣融合地天衣无缝,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当了你的小绵羊,而他从中也学有所获,学而不厌。二、大胆创新一位曾经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