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制作说明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定风波》一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作者怎么人生感悟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面对?“莫听”二字就是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能做到“超然物外”;“何妨”“谁怕?”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是向风雨挑战。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潇洒安闲,泰然自若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诚然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闲散江湖,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而“骑马”,是奔波官场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的。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是“料峭”的,而作者却是“微冷”,怎么理解?“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受,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状态。“斜照”也是既指自然界中阳光也指生活中的希望和顺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面明明说“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这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呀?这是涉及到诗词中“风雨”的理解。共有三层意思,一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二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三指作者“心中的风雨”,“风雨”与“晴”在这里就是指人生的逆境和顺境,名利的失和得,官职的降和升,“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豁达、超脱,雨中东坡是一位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更是一位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