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第二节《往来在区域之间》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1-2-3观察不同区域之间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联系,认识区域联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解读:区域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包括人员流动、物资与文化交流、信息扩散等。区域差异是形成区域联系的缘由;在现代社会,区域的发展不可能离开区域联系。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日常见到的商品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区域间的商品交流就在身边,发现区域间存在的客观联系,理解差异产生交流的需要。通过教材14-15页的几张插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区域间的交流还存在于很多方面。最后通过一个活动题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客观地了解自己生活的区域,发现本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得出区域间应加强联系、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结论2.教材结构体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通过观察身边实例,列举出不同区域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合等方面的联系。2.学会做简单的社会调查,在收集资料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理解区域间交流的必要性。2.通过要求学生列举生活实例,培养其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从现实生活出发,感受区域差异的存在,理解区域联系的必要性。2.树立主人翁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积极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社区小调查区域差异产生交流的需要区域交流物产信息物资人员技术……本地的优势劣势区域间应加强联系、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区域间联系的内容和形式难点:区域间联系的必要性五、【教学策略】:1.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教学在潜移默化中进行。2.融入生活元素,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六、【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展示课题:《往来在区域之间》检查学生社会调查结果:要求同学们去附近超市调查一些商品的原产地,大家调查的结果如何呢?(学生展示成果)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教学环节一:社区小调查过渡:同学们展示的很多商品的原产地不是我们平湖本地产的,这些商品来自我国各地。甚至还有一些进口商品。设问: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这些东西本地不能生产呢?教学方式:(1)教师提问,学生思考。(2)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问题。教学预设:因为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片段小结: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有所不同。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旨在让学生自主发现区域间存在的客观联系,理解区域差异产生交流的需要,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区域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3.教学环节二:区域的交流过渡:由于各地的物产不同,我们可以买到海南的椰子,黑龙江的木耳,新疆的葡萄干等。设问1:那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要调运外地商品?教学方式:(1)教师提问,学生思考。(2)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问题。教学预设:因为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片段小结:因为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发生联系,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设计意图:通过设问使学生明白区域间产生联系的必要性。设问2:观察教材14、15页的图1-29、1-30、1-31,思考:区域间的联系仅限于物产方面吗?教学方式:(1)教师提问,学生思考。(2)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中的精要内容或通过指导学生概括性回答展示主要问题。教学预设:不止在物产方面,还在信息、物资、人员等方面。(这个问题学生归纳起来有点困难,需要教师做引导。)片段小结:区域间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在于人员、信息、物资、技术等等。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设问和学生观察教材插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思考,旨在培养学生根据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从而自主发现区域间存在的多方面联系。设问3:以同桌为两人为一个单位,谈谈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的区域之间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