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清朝皇帝世系表(12帝)入关之前: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入关之后:(1)清世祖顺治(1644-1661)(2)清圣祖康熙(1662-1722)(3)清世宗雍正(1723-1735)(4)清高宗乾隆(1736-1795)(5)清仁宗嘉庆(1796-1820)(6)清宣宗道光(1821-1850)(7)清文宗咸丰(1850-1861)(8)清穆宗同治(1861-1875)(9)清德宗光绪(1875-1908)(10)溥仪宣统(1908-1912)““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熙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是清顺治帝的第三子,自幼好学不倦,意志坚毅,刚刚披上龙袍时还是个孩子。康熙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头脑清醒,文武兼备,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能较好地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创了康乾盛世,促进了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域.康熙身上有三种血统、有三种文化,康熙的三种血统,他父亲是满族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亲是汉人。他又受了三种文化的影响,他祖母说蒙古语,他的师傅,满族的师傅教给他说满语,学满文,教给他骑射,他的汉族师傅给他讲四书五经,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所以康熙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影响。康熙的学习从虚岁五岁开始,到上书房学习,每天早上入学,晚上很晚才回来,无论是严寒酷暑,没有一天中断。他自己说,早晚读书年无间日,累得咳血,吐血了,仍然坚持学习。他说每日老师给指定这一段要念120遍,然后要背诵120遍,之后再画一段新的继续背,就这样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完全一百二十遍背下来。所以后来康熙对四书随便指出哪一段,一字不差地背下来,这对一个汉族的青少年是不容易的,对一个刚入关不久的满族少年更是难能可贵。康熙简介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8岁登基14岁亲政69岁驾崩在位61年年号康熙一、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背景吴三桂吴三桂尚可喜尚可喜耿精忠耿精忠漠西蒙漠西蒙古古漠北蒙漠北蒙古古沙俄侵入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黑龙江流域满汉矛盾满汉矛盾权臣鳌拜专权权臣鳌拜专权西藏西藏三藩叛乱台湾割据准噶尔叛乱沙俄入侵二、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及影响1.智擒鳌拜,总览朝政大权。历史纵横——康熙智擒鳌拜顺治死后,辅政大臣鳌拜开始骄横跋扈。康熙14岁亲政后,鳌拜仍然专权,时有侵犯皇权,少年皇帝决心除掉他。康熙挑选十几名身强力壮的侍卫,天天练习摔交,鳌拜误以为康熙是个不务政事、贪玩的孩子,暗自高兴。有一天康熙单独召见鳌拜,鳌拜刚进宫廷门槛,突然从两旁冲出一群少年,将其按住捆绑起来,随即康熙列举了鳌拜欺君擅权、结党乱政的30条大罪,但却免他一死,禁止株连。从而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大权。三藩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精忠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康熙即位后,三藩存在威胁到中央统治。当时康熙只有19周岁,一个年轻的皇帝,但是康熙在困难面前不畏惧,1673年,清政府下令撤掉三藩藩王称号,吴三桂等随即叛乱。2.下令撤藩和平定“三藩之乱”对三藩的裁撤,朝廷中存在尖锐的分歧:康熙帝认为三藩蓄意已久,撤藩与否都要反,不如及早撤藩,态度坚决。索额图认为朝廷处于危机之中,且无胜算,应该杀明珠、周培公安抚吴三桂。史学界对撤藩的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消灭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另一种观点认为:平定三藩,并非明智之举,难以为功。你怎样看待康熙帝平定三藩的举措?叛乱范围叛乱范围::云南、贵州、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福建吴三桂吴三桂尚可喜尚可喜耿精忠耿精忠亲自指挥启用汉将重用绿营平定三藩掌握重兵,割据称雄反映平三藩的《纪功图卷》(局部)反映平三藩的《纪功图卷》(局部)思考:平定三藩有何作用?扫除了扫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