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在营山县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讲座提要张映雄2009年11月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领域的永恒话题一、有效课堂教学理论的粗浅解读(一)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含义所谓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如教学语言等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效率”是一个量化的结果,是工作量与所用单位时间的比率;有效“效果”是包含效率因素在内的结果,具有外显性或直接性,一般是可以观测到的“效应”指由效果引发的或明显或隐性的反应;“效益”指基于可观测效果、由效应带来的隐性有益因素(价值性);与效应相比,效益则所指更宽泛些,更具久远性。课堂教学成效内涵的两个视域范围课堂教学成效结构成分的两个要素(二)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1.有效课堂教学的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有效课堂可以充分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之光把世界和人自身照亮,应当是教育最真切的意义和使命。11.短期效果:包括课时教学和单元教学的目标达成度及课堂主体现场所呈现的情态,即学生的参与度、师生的愉悦感等;2.长远效益:即以短期效果为基础但超越短期效果的认知结构化程度,以及情感的丰盈、智慧的提升、习性的养成、素质的发展等状况或水平。1.是课堂效率:主要指可测的认知水平,即认知活动的质和量;2.课堂效应:主要指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情态,及隐存于认知活动过程中的方法、习惯、价值观等构成个体素质结构的各元素的反应变化。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2.有效课堂教学的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有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3.有效课堂教学的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4.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性—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气息,学习成为一种重建需要。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5、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性—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气息,学习成为一种学会学习的需要。(三)怎样考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从学生学的角度看一堂课应力求有“三不”效应:即学生感觉不压抑、不疲惫、不厌倦。不压抑:指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时空,多元思维能够自由展示和碰撞,学生的独特性学习体验得到尊重,暂时性的学习错误得到宽容,学习个性得到体现和张扬。不疲惫:指要积极催化学生的思维,还要富有节奏感,善于给思维“留白”,给思维呼吸的机会和舒展的空间,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不厌倦:指要切准学生的学习心理,丰盈学生的情感世界,激活学习主体的学习“内源”,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温馨,体验到课堂交往的快乐,收获到课堂学习愉悦,从而内生并保持一种对于课堂生活的自我归属感。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2①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高。节约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求把时间用在学习上,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其次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②学习结果:指学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