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歌唱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歌唱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孩子,当他高兴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以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往的歌唱教学活动重技能的训练,轻情感的体验,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及创造性的表现,违背了《纲要》中提出的“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等理念,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歌唱活动的快乐,提高歌唱的技能,在教学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一、做好歌唱活动的前期准备是顺利开展歌唱教学的保证1、精心筛选歌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歌唱,首先看它能否激起幼儿歌唱的兴趣和欲望。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歌曲,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幼儿演唱,需要我们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对于小班幼儿我们选择了主题单纯,内容浅显,贴近幼儿生活,旋律活泼好听,变化少,较多重复,具有一定的游戏性、情境性,容易配动作的歌曲。如,《白胖鸭》、《小朋友想一想》、《找朋友》、《打电话》、《摇啊摇》、《咚咚锵》等。中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的经验逐渐丰富,接触歌曲的内容、形式更为广泛,除了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外,我们还选择了一些幽默、诙谐的歌曲供幼儿演唱。如,《小画家》、《小老鼠打电话》、《颠倒歌》等。当喜欢的歌曲出现时,幼儿往往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哼唱曲调了。2、认真分析作品教师对作品的感知、把握,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的质量。要反复感知、理解音乐。因此,选择好一首歌曲后,还要认真做好歌曲分析,分析歌曲的性质、节奏、音乐元素、演唱时声音的高低快慢,并结合歌曲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找出难点及重点教唱的部分,将重难点进行适当的分解。如在学唱歌曲《咚咚锵》前,利用日常环节教幼儿认识了鼓、锣等乐器,熟悉并模仿它们的声音,自由活动时播放这首乐曲,帮助孩子们熟悉旋律,将歌曲中难掌握的节奏“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0︱”换成小朋友喜欢的动物叫声“嘎嘎︱嘎嘎︱叽叽叽叽︱嘎0︱”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游戏,既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又将重、难点进行了分解,为歌曲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学习歌曲《小树叶》前,我们重点对歌曲的性质,演唱的语调进行了分析。歌曲《小树叶》分为两段,第一段优美抒情,表达了妈妈对孩子的关爱之情,适合用妈妈的口吻用连贯、充满对孩子关爱情感的语调演唱。第二段表达了小树叶乐观、勇敢向上的情感,适合以孩子的口吻短促的气息、活泼欢快的语调演唱。由于教师对歌曲价值的准确把握,对作品“情”与“美”的分析和引导,激发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3、丰富相应的经验幼儿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经验准备的,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生活经验和歌唱经验),以便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新经验进行有效的对接。如在学习歌曲《春雨沙沙》时,在下雨的天气,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到室外观察小雨,聆听小雨的声音,和小雨做游戏。考虑到幼儿没有种植、种子萌发的经验,于是带领幼儿进行种植的活动,并借助录像观察种子是怎样喝水、发芽、出土、长大的,边观察边引导幼儿用动作1来表现。有了这些经验的铺垫,孩子们在学习歌曲时能很快的理解歌曲的内容,自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大胆地进行着表达和表现。在学习《小树叶》时,带幼儿到户外观看落叶飘舞的情景,了解树在四季的生长过程,体验离开妈妈的情感,使幼儿在活动中能充分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感。4、练声准备,进入歌唱状态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忽略了唱歌之前的练声环节,其实练声环节非常重要。因为发声是唱歌技能中的关键,幼儿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由于缺乏训练,普遍存在喊唱、白声、咬字不清等问题,纠正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加强音乐活动中的发声练习。因为简短而集中的发声练习,是培养幼儿良好嗓音的重要途径,也是唱好歌曲的前提。在学习《纲要》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创造幼儿乐于接受的灵活多样的方法,让幼儿主动参与趣味的发声练习。如结合幼儿对动物感兴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