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人道主义道德精神中所蕴涵的那些恒常性和普遍性的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可以说,没有人道主义,就难以重建道德;同样,没有道德精神,人就难以做到人道。一句话,师德,说到底是一个人道问题。关于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一点思考张兰兰我发言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对师德的理解,第二是我在践行师德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师德,也就是教师职业道德,它的定义表达方式有很多,但意义是相同的,这里我选用了于漪老师对教师职业道德这一概念的界定: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2008年教育部颁发实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共六条,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第一条是爱国守法,它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第二条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第三条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第四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第五条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第六条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教师职业道德也遵从一般职业道德的三个层次,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老师认为,“道德高标”通常针对一般性的道德情感、态度、倾向提要求,是理想层次的道德要求。不仅适用于少数先进分子,也适用于一个共同体成员的“道德理想”,是人们心向往之、努力追求的高尚境界。“道德基准”包含的是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的特殊情况下变通的种种道德要求,是一些具有一定灵活性的“道德原则”。“道德底线”则是道德上的起码要求,通常针对具体行为提要求,并以肯定性的或否定性的“道德规则”形式呈现。2010年教育部网站发布--"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廉洁自律和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简称“八不准”以及201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列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行为以及触犯底线行为的处理办法。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教师专业道德规范》中指出教师应遵守的一些职业道德:一是对学生的承诺:不能随便干扰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剥夺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的权利,保护学生的安全,不搞种族歧视等。另一个就是对自己专业的承诺,不能虚报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能帮助德行不好的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不能收受任何影响判断的礼物。美国《教育专业伦路规范》中具体提到了21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我在这里列举了其中几条我认为比较特别的,这里所列举的一些规范可能是我们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或多或少都会做的事情。这些内容说明,师德规范不是空洞的师德理想,而是具体的行为规则,它可以直接制约教师个人的从教行为与教师群体的道德修养;另外,美国的师德规范体现出师德规范的不同结构将发挥不同的功能,理想发挥激励功能,原则发挥指导功能,规则发挥约束功能,以规则为核心。我要特别提出德国和日本对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表述,因为它们首先都体现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德国的师范教育对教师有着一系列的规范,他们认为好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职业道德:1.要有健康的身体,能够担负起繁重的教学任务;2.要有敬业精神,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耐心传授他们知识,教育他们做人的道路;3.要有人道主义精神,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不要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畏惧心理;4.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教师要热爱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也对课程产生兴趣;5.要有信心,教师要有信心能深入研究自己所教授的课程;6.教师要懂得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修养,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7.要有责任心,使命感,这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日本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内容有四点:1.对自身,教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懂得自律,在工作中要有责任心;第二,对他人,教师要有同情心,要能体谅尊重学生,要与同时保持良好的关系,真诚对待每一个人;第三,对自然,教师要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不违反自然规律;第四,个人与团体,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