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有效备学生策略初探贵阳一中张喆高中语文教学的备课,大体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这几方面的内容。备教材,是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和前提;备教法,是优化教学实施的重要举措;而备学生不仅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更是落实学生主体理念、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环节。高中语文教学的备课向来重视备教材,特别是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界受到关注和重视以来,“备教材”的外延和内涵有了更多新的阐释。“教材”不仅只指课本,更包括丰富的文本解读资源和教师自主的解读成果,教学中语文教师理应有广阔视野,不断开掘“教材”广度和深度。“备教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亦得到重视,“如何教”的问题始终是语文教师在不断研讨和实践的问题。可以说,从教学内容层面(即备教材层面)和教学形式层面(即备教法层面)备课是语文教学实施前的中心环节,也是保证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条件。但倘若只将备课的视野局限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层面,却可能无法真正做到“有效”,因为学生不同,学情不一,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可能面临重组和调整,亦即从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预设始终无法应对变化中的学生的需要。因此,在强调语文教学备教材、备教法的重要性的同时,不能偏废备学生这一同样重要的备课环节,将备学生纳入备课的视野,理应成为教学实施前的必要环节,并将其作为确定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的重要参考和依据。高中语文教学有一些备学生的方法和策略,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试就其中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探讨如下。进行学情调研,确定教学起点。王荣生教授在《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等专著中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要“依学情定起点,依体式定终点”即以文本体式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而以学情确定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路径。语文教学只有了解了学情,即教师在备课环节真正备好了学生,才可能真正使教学落实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上。学情调研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在进入新课学习前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而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并在课堂结合课前了解的学情情况,再在课堂调整内容和方法,以形成动态生成的良性教学模式。如笔者在教学《赤壁怀古》时运用访谈法,设计了如下访谈提纲,来了解学情,以做到以学定教。①你在此之前是否读过这首词?如果读过,你对词中的哪几句印象最深?②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期待?期待学习些什么,期待怎样学习?③你对苏东坡及其作品有什么了解?关于他,你还想了解一些什么?④读这首词,你有一些什么感受?⑤在预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疑惑吗?⑥你听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吗?请说说你对它的已有认识或你自己的理解。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后,笔者针对访谈记录,对访谈到的学情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之前所进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情访谈发现,学生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已经知道了许多有关苏轼和赤壁之战的知识,但大都不成系统,因此教学中仍有必要成系统地简要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千字左右的“苏轼与赤壁之战”的小文,以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两者之间粘连在一起的渊源。通过课前的学情调研发现,班上有的学生在读完此词后感受到了苏轼的豪情,认为此词意境宏阔,表达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同时也有一些学生敏锐地感受到另一种情感,即无奈和悲凉。由于对于诗词感情的理解不应凭着主观印象做毫无根据的生发,因而教学时对情感的分析重点不仅放在发掘苏轼究竟想要通过此词表达怎样的感情上,而且要引导学生思考苏轼是如何将想抒写的情感用文字传递给读者的,需结合“念奴娇”词牌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的词句做有理有据地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这是这首词的重要特点,也是其独特的教学价值所在。从学情调研的结果看,学生无法完整概括出词人是如何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所见景物同内心情感联系到一起的,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学生对怀古词的特点了解得并不全面。同时,学生对“虚实相生”的了解更少,学生只知道有这样一个概念,却对其具体含义知之甚少。由此可基本确定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一是怀古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