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的“三步”罗江县实验小学高万明小学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认为作文教学既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刻板的固定模式。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如果学生失去兴趣,再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来说的徒劳的。这样将直接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内容空洞无物,缺乏真实情感。学生越写越厌,越写越怕,甚至到了提笔重千斤,下笔不知云的地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的作文教学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步”即:课前积累、课中指导、课后评价。一、课前积累奠定基石想要写好作文,只依赖两节作文指导课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在课前做文章,要让学生写好作文那只能是纸上谈兵。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样的道理,作文也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做好课前积累,作文时才不至于语言枯竭,弹尽粮绝。因而彰显了课前积累的重要性。如我在(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指导作文《我和小伙伴》时。教学前,首先我让学生提前一周的时间收集有关写人、写事的文章,并用摘抄录里面的的好词、好句,结合课本中学过的写人的文章,梳理出写人的一般方法: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其次是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只有用眼去看,用耳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生活中的人的喜、怒、哀、乐,以及生活中触动心灵深处的事。由于学生在课前准备充分,可想而知,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活跃,打破了作文课沉闷的格局,提高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二、课中指导整合素材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是学生成功作文的关键之一。学生在课前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素材和生活素材,如果不加以指导,学生还是无从下笔。在课中指导中,教师不能“一言堂”进行“填鸭式”地教学,这样不仅教师累,而且学生更是苦不堪言。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头头是道,学生却不知其所以然,尽管绞尽脑汁,还是一张白纸。我在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声情并荗地朗读在课前收集的精彩片段,感受汉语言独特的魅力,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与同伴交流,在认可和争辩中,唤起同伴的生活体验。在生与师、生与生的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了优势互补,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在指导作文《我和小伙伴》时,为了防止学生写人物常使用的“套话”,造成“千人一面”的态势。在指导中除要紧扣文本外,还要让相互观察,去发现同学的与众不同,在实践中达到“千人千面”,异彩份呈的效果。三、课后评价助其提高学生作文写好以后,评价也是作文教学的环节。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包办批改的陈旧做法,放手发动学生互评作文,让他们在互评中真正互动起来。在互动中相互研讨借鉴,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教学中可采取分组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我认为这样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验作文愉悦、提高写作的兴趣。但学生的评价并不是乱评胡评,天马行空地乱说一气。评价时,教师要提出评价的要求,像评语写得太尖刻的——“你这样写,纯粹是胡说”“你的字写得太难看了,简直不像人写的”等,不能出现在学生的作文本上,这样的评语对小作者的自尊新挫伤太大。而要引导学生在写评语时以鼓励、赞赏为主,尽力发掘自己所改同学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标点符号书写规范、运用正确,或某个词用得好,或题目好、开头好、结尾好……。得到同学的赏识,比得到老师的表扬更有面子,更能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唤起他们作文的激情与信心。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做到上述三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