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理解,积累“震撼、瞥见、劫掠、惊骇”等词语。2、能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作者盛赞圆明园,谴责侵略者的语句,学习“反语”这一修辞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说出阅读后的体会,从而认识到雨果先生的博大胸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重点与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学习修辞方法“反语”,并体会其表达效果。【教法、学法】教法:激发兴趣法、谈话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学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引出课题知背景1、课前谈话:本单元我们一直在讨论“战争”这一话题,同学们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比如就你看过的某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来谈谈。(抽学生自由发表看法)2、解题:齐读课题,思考:你从课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对哪些信息不熟悉?3、多媒体展示: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有关历史事件。二、学-----感知文本知内容1、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思考:①雨果为什么写这封信?②信中写了什么内容?③对于英法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态度?2、明确: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先生对远征中国这件事的意见,就此雨果先生写了这封信。信中主要写了两个内容,一是对中国圆明园的盛赞,二是对英法侵略者的强烈谴责。对于英法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先生站在公正的立场,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表现出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三、议-----品读经典知写法21、作者是如何盛赞圆明园的呢?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的?要求:认真阅读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用“我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圆明园的赞美”这样的句式来总结阅读收获。交流明确:我从“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句中体会到作者对圆明园的地位的高度评价。我从“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那就是这座名园。”一句中体会到作者对圆明园中的建筑材料、陈设、装饰等做了精彩的描绘。我从“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这一句中感受到作者对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做出了高度的赞扬。……朗读指导:选其中描写精彩的语句,齐读,读出激情,读出赞美之情。语气高昂,节奏短促,铿锵有力!2、读了这些文字,在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让学生自由表达抽生描绘。)追问: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它能唤起读者对圆明园美妙无比的遐想。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学生明确:文中用到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找出相关的语句品析。小结:这段文字浓墨重彩,淋漓尽致的描写了圆明园的神奇美丽,富丽堂皇。像这样将一连串相关的事物组成一组结构一致,语气相同的语段,我们把它叫做铺陈手法。它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从而感染读者,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明园复原图和被焚烧之后的图片,并对圆明园做一些简要介绍。让学生从直观上再感知一下圆明园的神奇美丽和被焚烧后的凄凉景象。3、如此神奇美妙,绚丽无比的“万园之园”却在英法侵略者的魔掌下毁灭了。雨果对这种行为是什么态度?从文中哪些语句和词语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感情呢?要求:仔细阅读文中第五到十段,请用“我从文中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作者对侵略者的”来总结阅读体验。交流明确:从“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一句中读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从“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作者强烈的讽刺。从“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一句中感受到对侵略者的谴责和嘲讽。……追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笑嘻嘻”、“文明人”、“赞誉”等词语本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含有怎样的感情色彩?明确:我们把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