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让一切皆为可能人,在从事某一种工作或任务时,常常会形成一种不自觉的惯式,行为惯式、语言惯式、思维惯式。从教十六年间,回想自己走过的教育历程,面对自己的成长经历,不禁在脑海中浮现了这么一个念头“改变,让一切皆为可能。”打破惯式,转变思维角度,小小的改变,可能会带来大大的惊喜。以下是我执教生涯中的一个教育行为改变的小故事,和您一起分享在改变中的美妙收获。在认识一些鸟类的过程中,幼儿开始对于各种各样的蛋产生了好奇与浓厚的兴趣,此时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将幼儿比较熟悉与喜欢的四种鸟卵作为幼儿们数数的载体,活动由多个游戏组成,为了使每次的游戏都能充分开展有效的互动,使幼儿获得相关的数经验,在设计活动中,我特别考虑到了教学活动空间安排,通过考虑游戏的方式、与教师交流的视觉、语音空间等各方面的问题,变化有效的空间安排,以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一、惯式,让空间阻碍互动我带着一群幼儿走近了活动室,请幼儿们坐在了地毯上,笑着说“幼儿们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吧”。幼儿们望着老师,但是坐的姿势千奇百态。此时,老师跪坐在地上,出示一根茅根,笑着说道“你们看这是什么?”幼儿们齐声回答老师“是茅根”。一个小男孩开始东张西望,一会摸摸地毯,关注起了地毯,对老师的活动已经不予理会。(由于没有固定的座位,致使幼儿产生各种各样的坐姿,从而形成了一种松散的教学氛围,导致个别儿童开始注意力分散。)我笑着说“接下来老师要变魔术,看看老师把茅根变成了什么?”于是,老师把茅根藏在了身后,嘴里说道“一二三”,拿出茅根变成的棒棒糖。幼儿们兴奋不已,一个小男孩移到老师面前,对老师说“让我看看”,随后幼儿们都纷纷开始学样,挪移到老师处,现场有些混乱,老师停下教学,请幼儿快归位。(由于幼儿的座位非常的随意,没有约束感,致使幼儿挪动自己的身体非常的方便,导致教学场面有些混乱,对于教学目标与教学进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活动进行了十分钟后,幼儿们已经开始坐不住了,有的觉得累了躺了下来,有的开始东张西望地环顾四周,有的转过身子背对老师,有的和边上的小朋友玩起了地毯。我总是不停地用语言与教具吸引着幼儿,可是没有多久幼儿们又开始分散注意。(很显然,幼儿们已经完全注意力分散,松散的座位导致幼儿们不能定下心来关注老师的教学。长时间坐在地毯上也容易使幼儿们感到疲劳,更影响有意注意的时间。使教师不能与幼儿展开有效的互动。二、改变,让反思成为原动力活动后我进行了分析,发现原因就在于传统的活动空间让幼儿们没有固定的座位,这种座位的创设无意中给他们的有意注意造成了干扰,从而也就直接影响了师幼互动的效果。因此,我开始尝试改变空间的设计,思考在设计数活动时如何有效利用教学空间,从而促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三、改变,让空间成为师幼互动的润滑剂我结合幼儿数经验的最近发展区,利用“蛋宝宝”这个生动的形象,帮助幼儿掌握物体成封闭状时的数数方法设计了中班数数活动《蛋宝宝》。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特别考虑到了教学活动的空间安排。第一次空间安排:活动开始,教师组织幼儿围着教师站立,只见教师弯下腰,与幼儿保持平视的同时开始向幼儿提问“今天我们这里来了四位神秘的客人,猜猜它们是谁?”,话音刚落幼儿纷纷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回答着老师的问题。于是教师出示了连线卡片笑着和幼儿说道“只要你们把连线卡片上的数字从小到大连起来你们就知道是谁来了。”许多幼儿瞪大了眼睛迫不及待地要投入到活动中。(活动开场时,幼儿首先围着老师站立,与老师的亲密接触使幼儿一下子拉近了与教师的距离,近距离使教师迅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与兴趣,于是幼儿很快就投入到活动中。)第二次空间安排:以黑板为中心,在教室内分别围着黑板放置了四张桌子,成半圆形排列,每个桌子的前方与左右方处各放一个椅子,活动前教师已测试过每个座位的角度均能清晰地看清黑板上的内容。于是,在交代了连线游戏的规则后,幼儿自由找寻座位,幼儿坐下后开始聚精会神地进行连线游戏。此时,幼儿的座位已自然地分成了四组,开始了操作活动,幼儿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