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教学的三个层次诗歌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浓郁的抒情性,我们学习诗歌,最主要的就是体会诗人的感情,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今天我们谈谈古代诗歌教学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边读边看——看题目、作者、注释。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如《赠汪伦》,题目直接点明赋写对象。《静夜思》,题目既交代了时间(静夜),又表明了情感(思),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作者: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铺垫。注释:可以了解作品创作背景。这一层次的朗读在于了解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的主旨第二层次:边读边赏1、在朗读的过程中鉴赏形象,感受意境。形象主要有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抒情形象、景物。“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意象: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体现思想的景或物。例如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前两句十四个字,运用六种意象我们可以从“月落”后夜色的浓重、乌鸦凄厉的啼鸣、“霜满天”的清冷以及夜色中“江枫”的黯淡和“渔火”的寥落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2、在朗读的过程中分析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分直接和间接抒情。表现手法有借景抒精、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反问,拟人,借代等八种。3、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语言特色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诗歌语言大致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不同的特色。尤其要注意对含义深刻的语句要重点解读(这些语句多是抒情议论句);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第三层次:边读边品品评:指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林老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时紧紧围绕一个字“品”,让学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品味语言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新课伊始,老师充满激情的导入就把学生带入杜甫写这首诗时的情境中,同时引出要读好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必须学会“品”。要学会品就必须走进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围绕这一目标,林教师在引领学生反复诵读中,追随杜甫的脚步,感受词中描绘的花美、蝶美。教给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意境的方法:反复朗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让学生以此自学,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抓住“低”、“满”、“千”、“万、”“流连”“恰恰”“啼”等词语把当时莺飞蝶舞的早春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林教师注重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相处,“孩子们”这个亲切的称呼贯穿始终。林老师本着一种“我和学生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的思想,俯首与学1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者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和学生做到心灵相通,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真心接受你的教育思想。林老师就是用语重心长的交谈引导学生,用饱含深情的批语激励学生,如“我特别欣赏你的翩翩起舞这个词,在你的笔下蝴蝶还是个舞蹈家呢。这是一只饱读诗书的小黄莺,你可真是杜甫的知音。我多么想听听你们优美的歌声啊……”这一句句深情的话语使得学生和老师的心靠的很近很近……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