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千年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与当代文化生活唐宋词虽然远离我们有近千年之久,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千年不朽,仍然活跃在当代人的心中,影响着现代文化生活,让我们从中得启示,受教育,可以用来滋润、丰富、提高我们的人生。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唐宋词与当代文化生活。这是个比较宽松的题目,也是大众化的题材。唐宋词时过千年仍活在人们心中唐宋词是我国古文化的瑰宝,大家从小学就开始学了,有的孩子刚出生不久,父母就让孩子背诵唐宋词了。但毕竟唐宋词远离我们七八百年了,有的甚至上千年了,年代虽然久远,可它并未尘封起来,仍活在我们的心中,还活跃在我们当代的文化生活中。这里我先举几个例子:1923年,梁启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苦痛中的小玩意儿》,这一年他非常不幸,老伴生病多年后,在这年中秋节过世了。最后半年中,他一直陪伴在妻子病榻旁边,整天听到病吟吟的声音,心情非常难受。妻子病重时,他几个孩子还在美国读书,赶过来给母亲送终,天天痛哭流泪。妻子去世料理完后事,孩子又要到美国求学,梁启超当时说:“丧事初了,爱子远离,局势动荡,兵变如麻。”加上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刮大风下大雪。大家想想看,梁先生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是极度糟糕的,心境到了人生的最低谷。这段时间梁先生拿什么消遣郁闷心情呢?他的案头放着一部《宋六十家词》和一部王幼霞刻的《四印斋词》、一部朱古微刻的《彊村丛书》。他说除了爱女之外,“词人”便是我唯一的伴侣。梁先生博览古今,学问非常高深,在他最痛苦的时候,别的书都不看了,只读唐宋词。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想像,当一个人精神孤立无援时,可用唐宋词来慰藉心灵的创伤,得到精神伴侣。梁先生此时夫人去世,苏东坡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想梁先生当时肯定反复读过这首词的,来悼念他的亡妻的。梁先生肯定也读了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表达爱子远渡重洋时的心情。当时不像现在,十几小时就到美国了,到达后一个电话打过来了,报个平安。过去到美国是何等艰辛,要坐轮船远渡重洋,至少要半个月一个月。梁先生在精神、感情缺失的时候,就是在读唐宋词中得到了排解。还有个例子。我前几年去台湾讲学,要回大陆的前一天晚上,有朋友带来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老先生说有件事相求。我听老先生是山东口音,知道是从大陆过去的。老先生在台湾呆了几十年,尝尽人间沧桑,如今孩子都到美国去了,身边无亲人,非常寂寞。他说年轻时曾读过一首词,谁写的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两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问了许多人都不记得了,现在想请教一下我,能不能找出这首词来。我说老先生您问对人了,这首词我熟悉,是宋代朱敦儒写的《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需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需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我相信这位老先生从大陆到台湾,这几十年肯定受过许多许多磨难,历尽苦难。所以我回房间就找笔把这首词写给他了。第二天他来了,一看连说,对对对,杨教授你帮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他说一定要请书法家朋友把它写下来,挂在书房内,没事时躺在摇椅上摇头晃脑地读几遍,陪他从容度过晚年。第1页共3页现在年轻人看来,这首词有许多消极的东西,很悲观,但对许多受过磨难的老年人来说,是很有感触的。这件事让我很感动,没想到在台湾还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念念不忘宋词。还有件事。“文革”期间许多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蒙冤,受了不少磨难,后来许多人在回忆录中都提到一件事:当年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前途渺茫,家人生死存亡都不知道,什么书也不能看,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就是背唐宋词,其中苏轼的《定风波》背得最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时写的。当时他政治上十分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