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传统,拓宽渠道,培养兴趣——作文教学点滴体会禅城区南庄镇吉利小学杨勃摘要: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教师难指导,学生难写,普遍存在“师生两难”的现象。改进作文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形式、评价各方面的渠道都拓宽了,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自然提高了。关键词:小学作文拓宽渠道培养兴趣提高水平作为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是个令人头疼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作文教学难,究竟难在哪里?我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存在三大弊端:其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而学生无心写作;其二,长期以来,作文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忽视了作文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或有话不会表达;其三,作文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无论作文水平高低,无论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千人一题,要求一致,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如何让学生尽情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让她们感受到表达的快乐,获得被了解、被认同的成就感,而不是把习作当作一项任务,一项枯燥无味的工作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应该从作文的命题、作文的内容、作文的形式、作文的评价等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习作路子,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去感悟,去写作。作文内容生活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学习作文,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即“我手写我心”。或者,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在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后,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作文命题多元化。学生的学习基础有差异,智商有高低,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规律。以往的作文教学在题目的制定上忽视了这一规律,用统一的题目和标准要求参差不齐的学生,致使一部分优生因为要求过低而失去学习习作的兴趣,另一部分学生因为无法达成习作目标而失去习作的信心。因此,在题目的制定时应该体现多元性,让每位学生都参与题目的制定,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题目。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把大家制定的题目进行梳理、归类、综合,从而制定出开放而又多元的习作题目。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介绍自己”的作文时,我指导学生采取多元的命题方式。可以写“──(什么样的)我”、“××眼中的我”、“未来的我”等等。这样多元化的命题,真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形式多样化。作文指导的形式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条必经的途径。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凸现创新能力,作文的形式必须多样化,让学生在各种作文形式中自主选择,发展能力。1、兴趣型作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情趣,引导学生体验乐趣。教师要有一颗慧心,积极激发学生习作的情趣。比如我们经常在班级内开展游戏和表演活动,具体形式有相声、小品、猜谜打擂、童话表演、填写对联等;指导学生把阅读的童话故事,进行排演,通过情境再现。通过以上的形式,以演促读,以演促写,调动学生自读文章的兴趣,读写结合。2、实践型作文。组织学生经常参与日常生活中的语文实践活动,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写作。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体验更深切,而且能将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书法、绘画、故事大王等各种兴趣小组,还可以开展演讲、争当小主持人等比赛。又如,让学生写信邀请外地的“手拉手”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等等。还可以经常开展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