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浅谈提高师德对幼儿教育的意义作者:冯欢单位:滨海新区塘沽第一幼儿园浅谈提高师德对幼儿教育的意义师德,简单说就是作为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每个行业都有其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而教师职业尤其应该重视职业道德。因为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的灵魂,是启迪人、感染人、培养人的工作。一、提高师德的重要意义(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涵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把师德放在首要位置,并且提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纲要》描述了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要把目标变为现实,归根到底要靠教师只有教师道德水平普遍提高,才能够增强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才能够塌下心来钻研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可以说,教师没有了师德,得过且过、消极怠慢,就不会有教学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引领社会风尚的群体。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这支队伍的声誉,关系到社会上尊师重教的程度。我们从各种媒体了解到,近年来,个别教师师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比如收受礼品、从事有偿家教等,已经影响到了教师的职业声誉,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二)是教育工作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而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善的人,首先教师应该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我们常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个理论在德育方面同样适用。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很难想象一个心理阴暗的人,能够教育出人格完善的学生。教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教育既有显性功能,也有隐性功能。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就属于显性方面。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体现的教师的素质,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道德素质不高,也会影响其教学质量。因此说“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学记》上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学习起来才会更有激情、更有动力。(三)对幼教工作的特殊意义幼儿教育有着其独特的规律,因为幼儿身心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那么幼儿正处于含苞待放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伤害。一是自我防护意识不够,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比如在玩耍、活动中的伤害。二是容易受到教师不当教育方式的伤害,这对幼儿的身心会带来很深远的影响,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会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甚至对学生一生带来难以弥补的伤痕。发生在浙江温岭的虐童事件,就是一个令人遗憾的例子。幼儿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初级阶段,可以说是价值观开始萌芽的时期,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奠基的时期。教师的言行,可能对他们产生很深刻的影响。曾经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过,他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二、幼儿教师的师德内涵(一)师德的一般要求根据《纲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当包括: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能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一论述从对教育工作、对学生、对社会等角度进行了规定,引申开来说,对教育工作应当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具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有尽到责任。”这就体现了非常可贵的责任感。对学生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