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浅谈[摘要]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是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应体现文化多元性和文化本土性并重的原则、生活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并应选择实践体验法、环境熏陶法、情绪感染法、多元创意法、家园协同法、综合组织法等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幼儿教育新疆有47个民族,其中13个长居民族,各民族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用新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等文化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对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一、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是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广泛,我们可以选择各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健康、积极向上的、适合幼儿教育的民族文化内容开展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如在幼儿服饰文化教育中,将最具代表性、最具特色的各民族服饰的种类、规范的图案、鲜艳的色彩作为主要教育内容,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受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服饰美,激发幼儿在遵循传统工艺的同时,乐于运用多种形式创造性地表现,培养幼儿的文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幼儿饮食文化教育中,我们以最具民族特色的小吃和土特名产为内容,让幼儿在欣赏、品尝、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其品种、营养价值、制作过程获得不同程度的认识,进而产生以家乡的饮食文化引以为豪的情感;在幼儿民族歌舞文化教育中,我们利用少数民族舞蹈、音乐、乐器对幼儿实施美育,让幼儿初步了解不同民族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特点,从中感受民族艺术的美,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在幼儿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中,让幼儿感受新疆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精美和实用,激发少数民族幼儿用勤劳和智慧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美好愿望;在幼儿民俗风情文化教育中,我们通过让幼儿了解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情和民族风貌,感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中了解少数民族礼仪,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形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二、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原则(一)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应体现文化多元性和文化本土性并重的原则儿童是在一定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的,在幼儿园组织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虑时代发展对儿童的要求,把这些教育内容组织在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如“赶巴扎”是新疆少数民族进行商品交易的一种传统社会活动,在组织幼儿体验这种活动时,可以首先让幼儿亲自到“巴扎”体验传统交易场面,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赶巴扎”的交易内容和巴扎上丰富的新疆特产。教师再创设教育环境“巴扎”,让幼儿在“赶巴扎”游戏中学习“推销商品”“讨价还价”“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合理运用货币”等现代商品交易的方式,培养幼儿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二)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应体现生活性原则。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是以兴趣为动力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所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幼儿教育活动,其内容要来源于幼儿周围的少数民族现实生活,应是以各少数民族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感性化、趣味化的经验和活动。教育内容应随着各民族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让幼儿了解回族人民“喝茶”的习俗时,可以先创设回族“过节做客”的生活情景,营造过节气氛,让幼儿戴回族帽、回族纱巾扮演角色,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过节”气氛中,品尝回族的“盖碗茶”,尝试泡茶,再认识各种各样的茶,进而认识回族独特的茶文化。又如在幼儿了解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特色的传统少数民族竞技活动(如射箭、骑马、摔跤、叼羊、高空走钢丝——“达瓦孜”等)后,教师可以对这些传统竞技项目加以改编创造,采取以物代物、分工协作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三)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应体现整体性原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要体现“全面性”“启蒙性”和各个方面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因此,在组织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