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效——《三个儿子》教学案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新课程下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学的内容增多了,而课时却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学的质量呢?5月13日下午聆听了关老师精彩的展示课,收获颇多。在之后的设计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现将《三个儿子》的教学进行了罗列与思考:一、文中识字,读中理解低段的课堂教学识字仍然是一个重点,大量的识字如果集中在一个课时中,势必对学生的接受造成影响。因此大家都明白随文识字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文内容浅显,人物对话多。我牢牢把握住了“读”这条主脉,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文中学字,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教学片段一】在体会妈妈拎水的辛苦这一部分,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读第8自然段,出示学习要求:(1)你从哪里体会到妈妈提水很辛苦?边读边圈出有关的词语。(2)读读画下来的句子,与同桌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自学、讨论后,进行集体交流。生:水很重,妈妈提水很累很辛苦。因为一桶水可重啦。我从“可”知道这桶水不是一般的重,是很重很重。师:说得真好!你能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这桶水很重很重吗?生读师:我们还可以把“可”字换成什么呢?生:非常、真。朗读指导。师:那么重的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师范读生:水很重,都晃荡出来了。师:出示“晃荡”一词,想象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呢?书写是要注意什么?生:交流是范写“晃荡”,生书写。生:我还从“走走停停”看到因为水太重了,三个妈妈走四步停一下,走三步停一下,后来只能走一步停一步了。师:是呀!你真会读书。三个妈妈走走停停,停下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生:歇一歇,换一个手,停下来喘口气,生:捏捏发“痛”的胳膊。生:捶捶“酸”得快直不起来的腰。师:教学“胳膊”、“停”的书写,指指“胳膊”在哪个部位?强调“膊”右边部分的书写。师:胳膊越来越——(痛了)腰越来越(酸了)谁能用朗读把妈妈们走几步、停一停的这种辛苦的样子用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4、师:这桶水实在是太重了,出示:妈妈们累得()。生:妈妈们累得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师:你还能用上哪些词语?生:满头大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精疲力竭……师:妈妈真的好(辛苦、累了),你们能把妈妈的辛苦读出来吗?生:自己练习,再齐读。师:水太重了,妈妈多么想——生答:(有人来帮帮自己啊!)(反思:此教学环节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在理解描写水很重一段时,让学生充分地读,标出朗读重点词: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来理解妈妈的劳累、辛苦,为学生的朗读提升得到帮助。然后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词语概括、积累运用。同时,在阅读中将识字教学贯穿于其中,识字、阅读紧密结合,充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写字,使识字教学扎实有效。但也感觉到今天的识字教学有点将文本阅读割裂了,该怎样处理这一环节呢?,我觉得非常困惑。我思考着……)二、品读感悟,悟中学写根据学生朗读感悟,利用教材上需要学生掌握的句式“一个(只)一个(只)另一个(只)。”,我指导学生练习“写”,循序渐进、分层实施。在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课文,感悟到了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的写法。此时,我便抓住契机,进行语言训练。【教学片段二】1、找出三个儿子的不同表现,指导朗读。师:真巧,他们的儿子过来了,他们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孩子们请默读9—11自然段,把他们的表现用波浪线画出。自己再读一读。出示: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师指导朗读第一个孩子师:第一个孩子在干什么?(生:翻跟头,师板书)师:评价评价翻得怎样?(生:真好看,像车轮在转。)想象车轮转的情形,感受翻跟头的好看。生读出好看的语气。师:第二个孩子做什么?(生:唱歌,师板书)师:评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