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读后感余嘉文2012-2-13在创建“书香校园”活动中,作为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求孩子多读书,但自己却没有真正做到。可能当初自己读书时,选择了理科,也是因为不大爱看书,觉得理科学起来比较有趣味,可现在从事语文教学5年以来,越渐发现自己再不去充实一下,真的连学生也不如了。刚开始工作,都是接触低年级的孩子,觉得自己这点“墨水”还够用,但现在担任四年级的语文老师,靠这点快干涸的“墨水”实在不够用,于是请教了一位朋友,朋友向我推荐了《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这本书,他说读完后,受益匪浅。的确是啊!当我看了2——3页的时候,已经爱不释手了。有时看得连觉也不想睡,有时作者的话太过深奥,而自己才疏学浅,得看几次才明白他所表达的意思,每当我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时,我更加觉得自己学识浅薄,更加需要“充电”,更加需要博览群书,书中作者也提到“阅读等到上学开始已经太迟太迟。阅读从哪里开始?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可以深信,对于那些正在被感动,正在被点燃,正在被摇动的人们来说,阅读——从我们胸中卷着波澜的一点教育良知开始。”虽然我现在才爱上看书,但是,只要我愿意,只要我努力,一定会学有所成的。现在我当妈妈了,虽然孩子还小,但我总觉得我要把如何做个好妈妈,如何更轻松地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方法都学好,等孩子懂事的时候,自己教起来也不会手忙脚乱了。书中的一句话唤醒了我:“我们幸运自己所作的正是一件适逢其时的事情。当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围拢在童书周围,围拢在孩子周围,大声读给孩子听;当越来越多的婴儿、幼儿在母亲的怀抱里聆听朗读,在父亲的膝上抚摸书页——我们怎么能说自己对于儿童6岁以前的事情无能为力?”让我真正明白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好多“灵感”,比如:1、教学上,我平时是先学生字词,再学课文,理解课文。但作者反而是先读顺课文,回头再教生字词,这方法如同先认识了一个人的脸,然后才能进一步认清脸上的鼻子、眼睛和耳朵——记得并理解句子中的词语和生字。2、测验允许查字典——平时让孩子多翻一下字典他们都不愿意,但是在测验课上,他们却能为了得到理想的分数,而查得可带劲了,这时候查到的东西必定能够格外牢固地记在心里。3、培养认真写作的耐性——不是给低分作文,而且给回作业本,重写。4、先前参加科组学习的时候,梁雪菊老师也说到,中年级作文要求在课堂上完成,老师随堂指导,今天薛老师指导学生作文也这么说——充分说、充分听;教师下水,学生随行。5、在读书时代,自己最怕就是老师在看完电影后、学完一篇经典文章后、参观过一个景点后要写感受,几年来,自己都没要求孩子写过什么读书笔记、观后感等等,不是说没教、也不是不想让他们写,而是怕令孩子厌恶了阅读,但是,现在孩子都上四年级了,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了,我想,这样的写作过程也是对他们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为,本学期也布置了孩子每周一篇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即可。6、习作不要打草稿——三四年级的孩子,能完成一篇东西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谈什么修改呢?所以本人也觉得让孩子拿起笔,洋洋洒洒、一鼓作气完成,省力又省心,也不会磨损他们的写作热情,多好啊!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诚然,事物的接受从理解开始,汲取知识也离不开语文。如解数学题时,审题分析需要语文,证明诠释需要语文,答题归纳也需要语文。纵使对生活充满了问号,对知识有着不尽的求知欲,但是如不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只能望着沉甸甸的书,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一至三年级的孩子对教师有着近乎天然的依赖和模仿心理,他们几乎无条件地服从和新任教师,但是从四年级开始,他们就会用辨析和评判的目光看待老师。所以我觉得我更加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水平,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学勇气、教育智慧照亮自己的学科,照亮孩子童年,也照亮自己的平凡人生。所以读过这本书后,我要先做孩子的好榜样,做个读书人。《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这本书不仅点出了我很多工作上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