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情之处有风景——一次课堂教学探索案例龚炜一、背景: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朱自清的《背影》正是篇教学双方都很熟悉的“老”课文。教师熟悉它,是因为在学生时代就已欣赏过它。在教学实践中又曾多次接触过它;学生熟悉它,是因为文中的事,人都是他们在生活中也天天遇到的一类。因为熟悉,就可能丧失新鲜感与探究欲,就可能难有突破了。怎样让学生从这篇“老”课文中读出新的风景呢?课前,我就与组内老师探讨过,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读不出这样的文章背后的丰富情感呢?我想,原因主要是,他们的生活阅历还少,物质生活的丰富会冲淡他们的情感味蕾。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初步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等阅读环节都可一一掠过,重点应放在“品味语言,诵读感悟”上,而且应以学生自己品味为主。二、课堂教学情景(片段回顾)整堂课我是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四次落泪背后的原因来探究其语言魅力的。在读到“父亲为我买橘子回来,拍拍身上的泥土,好像很轻松似的对我说”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里的“好像,似的”能否删去?学生当然说不能,但说到原因,他们只能说到:因为父亲心里并不轻松。我又追问:既然心里不轻松,为什么还要装出轻松的样子呢?学生这时的反应,不如刚才热烈了,过了一段时间,才有人说:父亲怕我担心。我又问:我为什么会担心父亲呢?前文不是明明写道:我心里是对父亲的这种做法不屑的。学生语塞……我于是引导学生看看本文的写作时间,是作者已结婚,生子,为人父时写的。这时候,我适时地讲述了我自己的经历:我以前没结婚之前也是挺任性的,总嫌父母唠叨。但在我结婚后,有一次,我们一家带着我不满一岁的儿子去动物园玩,会来乘不到公交,打车也打不到。后来好不容易打到一辆出租,但人多,一辆车坐不下,老父亲毅然决定自己留下等公交,让我们先走。那天父亲很晚到家,回来就病倒了,原来父亲等不到车,就步行走了好几站回家。我想起过去自己对父母的总总不敬,想起这些年父母为家奔波劳碌,我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顿时泪流满面。我在跟学生叙述这件事的时候,透过晶莹的泪光,也看到有几个学生在抹眼泪。于是我说:同学们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而这种情感,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才能体会。在大家情绪被渲染起来的时候,我让学生再次深情的朗读此段,再次感受那种平凡而又伟大的爱。课后,我布置作业,赏析点评《背影》中的语言,学生大多数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分析入情入理。三、教学反思:这堂课我的感觉是于传情处见风景。我以为,语文的教学理念既倡导整体感悟,也同样重视品味语言,尤其强调培养语感,而语感不正是在长期的具体的语言感受和运用中积累起来的对语言敏锐感知的能力吗?这篇文章看似平平淡淡,却是感人至深,因为它表现的恰恰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平常而又最感人的情感。这样的文章,不让学生好好品析一下语言魅力岂不可惜?而品味地深度,则在于学生自己的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像。”教师应创造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拓展延深学生的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从同学的发言中获得的启发往往比教师的点拨更有益。这种生生之间的互动互生正好实现了学生的个体认知到同伴学习的成长,而不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师点评只能起到“隔靴搔痒”的作用。感悟缘于情感的力量,如何挖掘每篇文本背后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这也是传承我们兴陇中学“融情优教”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