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教育的细思碎想VIP免费

关于教育的细思碎想_第1页
1/12
关于教育的细思碎想_第2页
2/12
关于教育的细思碎想_第3页
3/12
关于教育的细思碎想李镇西一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二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三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用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的情感去热爱,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四“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在教育上,教师和学生是互为水,也互为鹅卵石的。不过,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是看到了教师的教育艺术之水让学生日臻完美,而没有意识到来自学生心灵的泉水也在洗涤、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人格,让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事业也日臻完美。五封建教育是“非我”的教育,说穿了就是培养奴才;而民主教育是培养主人,是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因此,是训练奴才还是造就主人,可以看作是封建教育与民主教育的分水岭。六坦荡为真,至诚乃善,朴素即美。七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八教育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做到了这些,教育者所期待的“最佳教育时机”是随处可见,并且常常不期而至。九对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其教育失误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经验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简单啊,褒贬失当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十不要把什么都推给“体制”。“文革”时代的体制无疑是最黑暗的,但那个“体制”并没有要求行刑者必须割断张志新的喉管;“应试教育”的体制当然是需要革除的,但这个“体制”并没有要求教师在学生脸上刻字!无论是割断喉管,还是在学生脸上刻字,这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显然不是“体制”,而是人性!面对如此丧失人性的暴行,如果我们只是空洞地谴责“体制”,那无异于纵容具体的施暴者。从根本上说,比体制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质。十一教育:请把童年还给童年。十二思想创新的权利只是少数巨人独有呢,还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享有?从理论上讲,思想创新的权利当然是人人拥有。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中,“思想”是统治者的专利;即使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封建残余的惯性和极左路线的肆虐,一般老百姓是没有思考的权利的,更别说思想创新的权利了。无论是马寅初、顾准,还是遇罗克、张志新,他们因独立思考而付出的代价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而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人逐渐丧失了思想继而彻底放弃了思想创新的权利,正是中国至今落后的根本原因。十三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是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当我们无视学生的潜在能力,把他们当做“低能儿”进行“培养”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也许让我们不甚满意甚至失望;但是,如果我们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智能时,学生所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常常令我们惊喜。十四少年的眸子往往比大人的目光更明澈,没有太多世故的心灵往往对课文有着比教师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多次听着学生评论名家名篇时的“惊人之语”,我常常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十五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的色彩。被解放的心灵有着无穷的想象力。十六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不是工具。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决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十七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惩罚不是体罚。有体罚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靠体罚来教育,是教师的无能。善用惩罚,是教师的智慧。...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关于教育的细思碎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