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案易媛媛一、教材分析(1)新课程标准要求新课程标准1.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ATP是生命的直接能源物质,是细胞内能量转换和传递的“中转站”,它既区别于被形容为“生命燃料”的糖类和储能物质脂肪,又为后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具体能量的转化过程作了铺垫,在所有生物的代谢中占有重要地位。二、学生情况分析通过《组成细胞的分子》一章的学习,学生对能源物质与能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为学习ATP这一细胞的直接供能物质奠定了基础。但是ATP与ADP作为两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又是学生新接触的两个概念,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侧重对此两种物质化学组成简式的分析与解释。此外,学生通过物理、化学两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能量转化的知识,将其转移应用到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上,来认识细胞内的能量转化,是有帮助作用的。三、设计思想及主要依据:上这节课的由来和思考等本节课首先从一首诗的欣赏,回顾旧知,引入ATP。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能源物质来引出本节内容。本节内容首先展示萤火虫发光器的对照实验,让学生认识ATP是直接的供能物质。对于ATP的结构,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阅读和与互相讨论的方法,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则先让学生观看课件,再总结写出反应式,ATP的利用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联系实际并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回答,再总结。最后是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本节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教学过程采用引导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探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放在首位。2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②写出ATP分子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式。③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对萤火虫发光问题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与设计能力;②通过问题讨论共同绘出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理解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②通过阅读与思考、讨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和进行合作学习的态度。③通过分析ATP、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生态观。五、教学重点及突破设计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针对这两个重点,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学生体验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内化。六、教学难点及突破设计ATP与ADP的相互转化。针对这一个难点,采用比较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七、教法设计:讲授法、体验式教学法八、学法设计: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九、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十、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做课件。(二)诗文欣赏,激趣导入“秋风起,水面微皱。我的心情像酶的活性,随着pH和温度而动荡。夜深了,就睡吧。再寒冷的夜晚,酶也不会变性。断裂了ATP的高能磷酸键,我有了抬头的力量。再深的迷惘,我也不会绝望。”问1:这首诗中含有我们学过的哪些生物学知识?问2:ATP与能量又是什么关系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进入一则材3料。(三)分析资料,建构基础师:请大家先看问题探讨的材料,看完后前后四人一组讨论书上的三个问题⒈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⒉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⒊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联系“萤火虫发光器”的经典实验,引导思考,设计实验。得出结论:ATP—直接能源物质。(四)形象感知,指导陈述展示ATP基本构成图,得出ATP中文名称和结构简式。用数字“1、2、3”概括ATP结构特点。(五)比较补充,强化联系联系旧知,比较英文缩写含有“A”的化合物:ATP、DNA、RNA。元素组成各是什么,是否相同?“A”代表的意义是否相同?(六)设问延伸,建构过程学生阅读课本,写出ATP水解反应式。展示资料:“一个人在静卧情况下每24小时消耗40kgATP;一个人在重体力劳动情况每24小时消耗1000kgATP。但每一时刻贮存在人体内的ATP不到1g。”问题1:为什么每一时刻贮存在人体内的ATP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