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塔铺中学:李香学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虚像是怎么形成的理解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经历“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探究”,学习实验过程中对实验记录的处理及信息的提取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3.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让学生领略到物理的对称之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对人类的影响三.课程资源1.演示:水、玻璃杯、一张带座的玻璃、蜡烛、火柴、潜望镜.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一张带底座的玻璃板、两只一样的蜡烛、火柴、一张白纸,刻度尺,手表。四.教学设计思路五.教学流程提问:水中的蜡烛能燃烧吗?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从而引入新课。板书: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镜子照一照。提问: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教师边演示边介绍镜中的像。请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平面镜中像的变化。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②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③我们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实存在?④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⑤实验过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⑥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⑦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左右、上下与物体是否一致?请实验小组就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应用平面镜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及应用平面镜进行实验。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那些结论?根据我们本节课的目的,小组就探究问题进行猜想。根据各组的猜想,各自进行实验设计。小组间探讨完,请小组间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差不多时,教师要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问:1.当有什么现象出现时,我们就知道已经找到了像的位置?2.刚才我们已经找到蜡烛像的位置,如何测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3.我们需要经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如何实现多次测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板书: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等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2.平面镜成像原理让学生回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提问:猴子最终有没有捞到月亮?为什么?让学生进行实验:同组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对方,移动平面镜,观察在什么情况下能相互看见对方,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对方。并提出问题: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人眼为什么能从平面镜中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呢?教师总结学生的结论:我能看到对方,是因为从他那发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到我的眼睛中。提问:平面镜中的像又是怎样形成的?教师通过作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总结。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