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心得】阅读经典点亮人生——以案例观摩与实践《巴黎圣母院》为例长沙县职业中专语文教师易莉众所周知,种种原因使得语文教学中名著的“导读”名存实亡,新课程的要求只能是不了了之。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应该一个字“变”,就是“敢于创新”,老师的“变”至关重要,“变”的核心就是变“导”为“教”。麓山滨江国际实验学校喻朝阳老师的《巴黎圣母院》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告诉我们必须“三变”。首先,老师们要“变观念”。一个老师没有新观念是不会有勇气的,老师要有“名著意识”,不能老是一心只看着文本的“阅读和教学”,认为上完了几篇文章就一了百了,要培养学生的“名著意识”。奥地利的茨威格就说过,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向善的力量。其实我们读巴金的《家》不也是同样让我们的学生产生一种对恶的痛恨吗?脑海中有了“名著意识”才能产生“名著愿望”,也就会变成一种的自觉的需求,因而老师的观念是“变”的前提。其次,老师们要“变大胆”。要敢于在课堂上让名著有位置,让名著走进课堂。再次是老师要敢于在时间上投入到名著上。名著含义很深,涵盖时空之广并非一蹴而就的,因而时间是让学生真正走进名著的有效的手段。没有足够的时间是没有效率的,学生的理解是肤浅的,得到的也只不过是“故事的浓缩版”。当然时间的保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讲的时间是与效率分不开的,并不是时间的无限制放大;如果那样的话就会冲淡文本的解读,就会舍本逐末、得不偿失。因而老师要有计划、有章法、有重点地去教导,可以是“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重点篇章和章节介绍相结合”,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最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课堂“变有趣”。名著虽然很深奥,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是陌生的,新课程设立的十部名著有很多同学都是读过了,而且这些同学一般都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去完成的。如果老师一概而论就会让“读过了的”觉得“无趣”,“没读过的”觉得“无果”,因此老师要充分调动这种现有的积极性,把学生的这种个人兴趣上升到集体的兴趣,可以先调查,知道学生那些读过,那些人没读过,那些地方兴趣大,那些地方兴趣不大;然后再让读过的同学找出他们的兴趣点并形成文字,与没读过的学生交流,这样一方面读过的同学增加了新兴趣点,另一方面没读过的同学找到了兴趣点,慢慢地个性变成共性,“集体兴趣”就出来了,当所有学生的兴趣都上升了的时候,名著的味就会出来,老师再加以点拨,真可谓是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