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我园开展了“班级活动区展示”活动,活动中,总园、分园的教师以班级为单位,都将自己班设计的室内区域活动围绕“设计意图、环境创设与主题的结合、创设中所运用的各种材料及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等多方面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讲述。使我脑洞大开、受益匪浅。也使我对“室内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参加此次教研活动的几点反思。第一,活动区,重在材料的投放。我认为,评价一个活动区优劣的最大标准就是,活动区投放的材料怎么样。首先要符合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与年龄特点。还要尽可能的丰富多样,在此基础上材料的投放要有趣味性、层次性与探索性。本次活动区展示活动,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总园小一班的活动区材料介绍。教师投放了大量的自制玩教具。其中“漂亮的小手环”能让幼儿按照托盘里的吸管图示规律,以不同颜色的吸管进行一维排序,最后可以制作成手环,孩子们可以自己戴起来,体验成功的乐趣。“动物的小衣柜”能让孩子们按照动物的大小进行一维排序,并根据小动物的大小进行衣物的匹配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还有总园小二班的“七彩乐园”将“拓印、纸卷筒纸浆画”用多种形式进行制作,让孩子们在玩中达到了预设的目标。第二、创设温馨、和谐的活动区环境。好的环境自己会说话,活动区的环境对整合活动区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活动,我班展示的特色区是图书区。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创设了温馨的环境布置:毛茸茸的地垫、小羊座椅、长颈鹿大门深深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自制的小书架让孩子随手就能拿到想看的图书。还有适时调整的互动墙饰,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过程全程记录。还有分园中一班形象逼真的“快乐小厨”时时处处展现了环境的力量,大大吸引了孩子参与的热情。第三、及时调整,不断创新为孩子创设的活动区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孩子们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适当的加量、减量、更新、创新等等。需要教师认真的观察,做一个了解孩子需要的有心人。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