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扎实有效的教研活动——小班诗化语言的研讨潘云凤研究内容:小班诗化语言的材料投放研究目的:通过观摩、研讨,让教师明确小班诗化语言活动中材料的准确投放,怎样恰当地使用提问,让幼儿体验仿编的方法。研究过程:一、提出研讨问题,全体教师观摩教学活动1、教师在活动中,材料的投放,采用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宜?你有怎样的建议?2、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否积极有效?你觉得哪些适宜。哪些不适宜?二、教学实况复习启发幼儿说出学过的儿歌:好宝宝、小鸟自己飞、小马自己跑、我是好宝宝不用大人抱。师:孩子们说的真好!刚才儿歌里说到了哪两种小动物?幼:有小鸟,还有小马。师:那小鸟和小马都是怎么走路的呢?幼:小鸟自己飞,小马自己跑。(边说边做出相应的动作,幼儿的情绪融入到活动中)这时老师在大屏幕上播放出小鸟飞、小马跑,大人领着小朋友走路的图片,幼儿看着图片很自然地又齐声说起儿歌。老师强调了小鸟、小马不同的走路动作。老师在大屏幕上接着依次播放出青蛙、蜗牛、金鱼、小羊的图片提问:青蛙是怎么走路的?幼:青蛙跳着走路。师:想一想,还有谁也是跳着走路的?幼:小白兔、蚂蚱、蛐蛐……下面依次说出蜗牛是爬的,爬着走的有什么……金鱼是游的,游的小动物还有什么……小羊是走的,走路的小动物有什么……,在幼儿充分地说出小动物走路的姿势及小动物的名称后,老师把孩子们围绕在身边,一起模仿做出各种小动物行走的姿态。老师在有意识地强调几个动词:爬、游、跳、走,幼儿此时的反应比较投入,只是围绕的比较集中,稍显拥挤,影响个别幼儿动作的发挥。引导幼儿用儿歌中的话,说出刚才的模仿做的动作。幼儿:青蛙自己跳,蜗牛自己爬,我是好宝宝,不用大人抱幼儿:金鱼自己游,小羊自己走,我是好宝宝,不用大人抱老师此时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图片,供幼儿练习说出儿歌,幼儿可以随意从小盒中拿取图片(摆出3张图片,说出完整儿歌)幼儿此时表现各异:有的一连摆出3张小动物图片,外加一张小朋友图1片,有的甚至连摆出4张小动物的图片,外加一张小朋友图片,还有的小朋友摆出两张小动物图片,但动作是相同的,如一张小鱼和一张小鸭的图片放在一起,老师这时非常繁忙地穿梭于10余名幼儿之间,给予不同的指导(最终幼儿说出的儿歌应是四句话:前面两句是两种不同小动物的行走方式,后面两句固定:我是好宝宝,不用大人抱。三、围绕研讨题开展集体讨论老师在活动中材料的投放,采用的指导策略是否适宜?你有怎样的建议?小李老师:董老师在活动中投放的图片数量充分,让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而且老师还用了语言引导、动作提示、个别纠正等指导策略,我觉得适宜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而且老师对几个动作词汇做了特别强调。通过让幼儿做出具体动作,加深幼儿的感性理解,为后面让幼儿仿编儿歌做好了铺垫。徐老师:利用大屏幕放映的方式很好,尤其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形象直观、鲜明,有利于幼儿的观察,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有些急于求成,留给幼儿独立思考的时间太短。薛老师:今天的活动,我觉得董老师从内容的选择以及材料的投放,老师的指导等方面也是比较成功的,首先选材是一首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朗朗上口的小儿歌,投放的图片数量多,形象鲜明,能满足小班幼儿的选择需求,在指导策略上,我觉得老师较好地运用了指导语、动作提示、启发诱导等方式。大董老师:我比较赞同刚才老师们的意见,不过我觉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观察更倾向于直观形象,如果今天老师提供的图片能够更形象一些,把各种小动物的不同姿势如:畅游着的小鸭子,慢慢爬行的乌龟,跳起的小青蛙,行走的大象,可能会更有利于幼儿的观察和仿编。我还有一点:在专门的语言活动中,老师对于个别发音不清楚的幼儿是否应该给予个别关注呢?纠正不正确的发音,让幼儿试着再练习一遍。老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否积极有效?你觉得哪些适宜?哪些不适宜?大李老师:董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为幼儿营造了一种宽松的活动氛围,而且老师的调控能力较好,能够吸引幼儿,并且关注到每个幼儿,让师生之间产生积极有效地互动。王老师:虽然师幼互动过程大部分还都是老师发起,但幼儿能做出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