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羞与知修岳阳市三中——郭四清一言修——勉强凑合的话题二知羞——自知之明的荣辱三知修——不用扬鞭的奋蹄四自修——个人学习的实录五悟修——自觉肤浅的认识一、言修——勉强凑合的话题曾经在教学时,提到欧阳修,跟学生讲了一则有关欧阳修的故事,大致内容是欧阳修续作诗句来讥讽一个不知高低的年轻人。原诗是这样的:你我同乘舟去访欧阳修修己知道你你却不知修欧阳修巧用自己的名字,一语双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我也借用他诗句的最后两个字“知修”作一点引申、发挥,权当时下的话题。带着一份景仰,我登上了国培的学习平台,近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不敢奢谈自己有多大的收获,但这段时间的业余生活过得既充实又愉快。虽然牺牲了不少休息时间,但我感觉还是值得。那些专家学者们的高深见解、独特经验,每个学员听了都会有所触动。培训已经结束,也传达我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年轻人陶氏)(欧阳修)二、知羞——自知之明的荣辱1、教师行业的特殊要求在教育行业里,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老师们的感受可谓是刻骨铭心的。除了一般的行为准则,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包括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后者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非常重视,之所以这样,原因很简单,教师头上顶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丽光环,肩上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为恪守职业道德,教师不仅在行为上要为人师表,而且还要在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如果教学质量不好,即使在行为上没有任何过失,也会有深深的负疚感、自羞感。2、语文教师的特殊观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语文教学的艰难辛苦,大家感受非常深切,无需多说。我这里要说的是,相对其他学科来讲,语文老师的情感更特别,也许是长期受古今文人的影响,感情丰富却很脆弱,性情耿直却很内敛。内心孤傲,外表低调,是非清楚,爱憎分明,不怕吃亏,最惧落后,功利看得很淡,名节重于生命,荣辱观念极为强烈,生活中,不自觉地饰演着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形象。三、知修——不用扬鞭的奋蹄诗曰: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正是因为有了对荣辱的独特感知,每位老师便不自觉地走上永不停息的研修之路。边教边学,以学助教,教中求学,教学相长,这也许就是专家曹勇军老师所说的教师的专业化生活吧。而语文老师的专业化生活更是显而易见、丰富多姿,因为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都有语文的影子,相信每位语文老师对生活中的语文现象都会有极为敏感的反应,也会细心的去体察,这种敏感的反应,细心的体察、实质上也就是专业研修的常态化。至于服务于教学的专业性钻研,如:大纲、课标、文本等,那更是每日必修,尤为投入。因为深知一瓢水和一桶水之间的关系,老师们便会自觉地去广引水源,将自己桶里的水注满,以应对学生的需要。然而,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学生鲜明的时代特性,使得我们的教学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教学实践中出现不少新的困惑,包括我个人在内,老师们都曾有这样的感触:教了多年书,越来越不知怎么教。事实也是这样,我们很多学员在发帖和跟帖过程中都传达了不少的困惑之声。附:学员发帖摘录:“初三时间紧,讲一篇古文要花好几课时,不知怎样少花些时间,又有效果。”——毛赏“作文课教学的误区到底在哪里?”——湛玲“怎样上好作文课”——申田畅“80后老师遇到00后学生的困惑”——任乐“应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束缚有哪些?”——周维周“语文课堂应‘闹’还是该‘静’”——方星星“如何指导学生互批作业”——周军霞“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黄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握好这个统一?”——赵青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些“不足”,这些“困惑”,好比一根无形的鞭子,催促着老师们去自反、自修,从而获得自释、自足。学员在日志中的“深有体会”“大有收获”“颇受教益”等词条,就是在细心研修后自慰、自足的见证。四、自修——个人学习的实录1、过程方法的笨拙说实话,参加这次国培,我是被报的名。上半年,同办公室的一位老师将我的名字报上去之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