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形》教学设计蕲春县青石中学陈吉鹏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正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第十九章第二节内容,这一节知识的呈现方式与前面截然不同,不同之处一是没给出正方形的定义,二是没有系统地证明正方形的性质和常用的判定方法。为什么教材作这样的处理呢?它在这一小节的第一句话给出了答案:正方形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这“熟悉”二字,一方面说明小学已经接触正方形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说明正方形在生活中很常见。教材作这样的安排,它的出发点是我们把握“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联系和区别”,这联系与区别要辨得清,说得明。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地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系统归纳、合情推理能力才是教材这样安排的最终落脚点。这也是在落实新课标的要求。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正方形的判定方法。难点:合理恰当地利用特殊四边形的判定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运用正方形的定义;及它与矩形、菱形的关系判定正方形;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促进其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数学思考:1、进一步加深对“一般与特殊”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1、让学生经历探究正方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促使学生学会复习,学会归纳,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探索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并能利用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1、通过学习正方形的有关知识,感受正方形的完美特征与和谐之美。2、理解正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与判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二、教法与学法教法设想:“学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我主要是采用设疑思考,引导探究、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则只充当学生数学活动中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学法设想:1学生主要是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来学习的,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去感受获取新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新问题,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积累学习经验,拓展思维。三、教学过程1、情景引入,引导探究:活动1:宁宁在中美商场看中了一块正方形纱巾,但不知是否真的是正方形,只见销售员阿姨拉起纱巾的一组对角,只见另一组对角能完全重合,看宁宁还在犹豫,又拉起纱巾的另一组对角,只见另一组对角也能完全重合,认为是正方形,把纱巾给宁宁,你认为宁宁手上的纱巾一定是正方形吗?设计意图:采用情境引入,使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积极地思维,也体现了学以致用,数学建模思想。2、自主探究,解疑释疑活动2: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折两次,能完全重合”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什么?请学生自己动手用纸替代纱巾折一折,小组讨论说一说。活动3:汇报讨论结果,统一结果,对折两次,可以得出四边相等,也可以得出对角线垂直且平分,只能保证纱巾是菱形,无论对错,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学生的讨论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的适时引导,会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培养学生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活动4:多媒体动画演示,直观显示对折两次提到的四边形不一定是正方形,而必是一个菱形。活动5:提出问题:如果要判断纱巾是正方形,还需怎样检验?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突破难点,使学生直观地发现,销售员阿姨的操作只能说明是菱形。3、合作交流,归纳方法活动6:探索正方形的判定方法(1)正方形是怎样的平行四边形?(2)正方形是怎样的矩形?(3)正方形是怎样的菱形?(4)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还应具备什么条件?(5)判定一个矩形是正方形,还应具备什么条件?(6)判定一个菱形是正方形,还应具备什么条件?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且让学生通过辨析,掌握正方形的判定方法和思路,能从题中所给的各种不同条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