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解读国学的影响力VIP免费

解读国学的影响力_第1页
1/3
解读国学的影响力_第2页
2/3
解读国学的影响力_第3页
3/3
解读国学的影响力国学与幸福观幸福,是千百年来人类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换言之,人的一切行为最终目的都将归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国学是指一个国家固有的传统历史文化与学术思想,其中对幸福的探讨在今天成为值得珍视的文化财富。在现实生活中,幸福与不幸、快乐与痛苦构成了人生的两面性。今天,当人们面对着社会结构之转型,市场经济之发展,腐败之威胁,精神家园之安顿等问题时,什么是幸福就非常重要。当人们思考人生意义与价值时,幸福问题就凸显出来了21世纪以来,“幸福指数”这一概念已在中国社会中被广泛引用来作为衡量中国民众生活满意度的一项综合指标,可见今天人们对幸福的重视。去年国庆期间,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幸福是什么?《新闻联播》播放了一组在街头随机采访普通人的新闻,主要只提几个简单的问题:“你幸福吗?”“你觉得幸福吗?”尽管千百年来人们对“什么是幸福”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理解,但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从感觉主义出发,把幸福看作是在追求满足感官欲望的物质享受中所得到的快乐,使“所得”大于“所求”,这是一种不断索取的幸福观,会导致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的盛行;二是从禁欲主义出发,把幸福理解为通过排斥感官享受而获得超越世俗生活的精神满足,在“所得”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所求”,使“所求”小于“所得”,这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幸福观;三是从理性主义出发,把幸福视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精神的无纷扰,追求“所得”与“所求”相平衡。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认识和理解有差异,不同的宗教也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有人认为,相比较而言,西方哲学与宗教对幸福观讨论比较多,中国古代思想中没有突出“幸福”这一概念。其实不然。如果说,西方哲学与宗教主要是从神学目的论的角度关注幸福问题,那么,中国思想家则从人的日常生活中抽象出“理想人格”,作为幸福人生的目标。尽管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理解与认识并不相同,但大都以生活中的苦与乐、欲求与满足作为幸福与否的标准。幸福是人对生活境遇的一种体验与感受、一种追求与理想。当人们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时,幸福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尚书》五福:长寿、富有、快乐平安、爱好修德和老而善终《尚书》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最古的记言历史文献,主要记载的是国王和贵族讲的话。《尚书》中提出的“五福”观在国学中影响巨大。据《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于平定天下后,拜访商朝遗臣箕子,向其请教治国平天下的至理要道。箕子感其诚意,向武王陈述九项治理天下国家的法则,武王接纳其说,封赐诸侯,治国理民使上下尊卑各有等份,天下因此而获得安定太平。《尚书》明确提出人生有五种幸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分别是长寿、富有、快乐平安、爱好修德和老而善终。“一曰寿”,指享有高寿。何为高寿?国学中虽有“百岁高龄”、“寿比南山”等提法,但并无确定的标准,而是随时代、地区之不同而有异,若能高于当时该地区人民的平均寿命而终其天年就可称高寿。“二曰富”,指生活富裕,但所谓富裕亦无定准,若能高于当时该地区人民的平均所得,才可称富裕。“三曰康宁”,古人以“无疾病”、“无患难”解之,似嫌消极。其实“康”指身体健康,偏于生理层次;“宁”指心神安宁,偏于心理层次,故“康宁”包含着身心健全康泰之意,其丰富的内涵最耐人寻味。“四曰攸好德”,“攸”或解为“所”,或解为“皆”;“好”则皆读为(hao)的去声,指喜好、爱好。此句的重点在“好德”而不在“攸”,指喜好天子所立的道德规范,由此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并能施德于人。“五曰考终命”,考,老也;终命者,终其天年也。人或因天灾,如风灾、旱灾、水灾、地震、海啸等死于非命,或因人祸,如环境污染、食品不卫生等而患恶疾,病痛缠身而死,凡此皆非考终命古人云“寿终正寝”,安详地终其天年才是对“考终命”的生动诠释。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解读国学的影响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