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概念教学中不可疏忽的几个问题作者:姜亚民文章来源: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点击数:232更新时间:2014/3/12分享到:0分数是小学数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小学阶段比较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笔者听课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对分数的内涵及思想方法的理解往往模糊不清,有的甚至存在一些错误观点,值得重视和研究。一、不可淡化经历等分单位(整体)的过程分数的原始意义,产生于“等分割及再合成其份数的活动”,这是分数概念发展的基石。分数是一个过程性概念。因此,在分数概念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或心理操作等分割及再合成其份数的活动。特别是分数的初步认识阶段,要充分运用直观和形象的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动手操作,感悟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形成分数概念,深刻地了解分数的意义,操作活动注意“三变三不变”。一是改变分割的方式,不改变平均分的实质。如,把平均分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可以横着对折,也可以竖着对折,还可以沿对角线斜着折,但只要分的每份的大小都相等。二是改变分割的对象,不改变整体的实质。第一阶段分割不同的连续量,如平均分割一个蛋糕、一张纸……(可改变其形状、大小);第二阶段分割不同的离散量,如一盘、一筐苹果(可改变容器、数量);第三阶段综合对比分割不同的量,如把一个苹果、一筐苹果、一条线段……都平均分成4份,取1份。三是改变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不改变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把一张圆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取1份;平均分成4份,取2份;平均分成8份,取4份……通过这些有目的、有重点、有层次的操作活动,经历平均分一个量,建立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完善对分数的认识,正确建立分数的概念。二、分数不仅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小学分数教学中往往只关注和强调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其实,分数具有多重意义:一是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是表示两个量相除的结果(商),三是表示子集与集合的关系,四是表示两个量的比较结果(比值),五是表示数轴上的一个数值或点。分数具有多重意义,并不意味着要让学生一下子认识。在实施分数概念教学中,应当按照教材的安排,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分步推进,逐步扩充分数的内涵,不断完善分数的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分数的基本意义,务必要教扎实。分数的这一意义也是分步扩展、逐步抽象概括的。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分数。引导学生在不同意义情境下,体会分数概念共有“除的意涵”的不变性,了解其各种不同的表征方式,全面、深刻领会分数的意义,正确地建立分数概念,以后遇到分数能够根据其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理解其不同的内涵,灵活地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三、单位“1”不能重“1”轻“单位”单位“1”是给分数定义、建立分数概念的重要前提。正确地认识单位“1”,对于建立分数概念至关重要。但是,在分数意义教学中,有些教师重“1”不重“单位”,单位“1”的1不加引号,甚至误认为单位“1”就是自然数“1”。其实,1979年版的《辞海》就将“分数”定义为:“把单位分成若干等分,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称为‘分数’。”“单位‘1’”应为“单位”。单位“1”实际是指“整体量”或“单位量”。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等等,都可以看着一个整体,我们称它为单位“1”。单位“1”不仅表示一个,也可以表示由多个事物组成的整体,它体现了数学高度抽象概括的特征。教学分数时,我们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去认识单位“1”,不要仅局限于学生熟悉的、常见的的事例,还要适当从宏观世界举些例子,如一个国家、全世界、整个地球,不论其数量多少、体积大小、质量轻重……都可以把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强化学生的整体意识、单位意识,为牢固地建立分数概念夯实基础。四、不要让学生走进分数单位的误区教学分数单位,不少教师以为简单,往往轻描淡写,以致学生产生一些模糊认识。例如,把4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学生写出1/4,当问他这里的“1”表示什么?不少学生回答是“1个”;12个小方块,每行4个,有3行。当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