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机》教学设计泸溪三中李德飞一、学习任务分析《电动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磁场、电流的磁场,知道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及电流的磁场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方向都有关系。这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而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可以确定为:学生在经历质疑、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动手制作、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到科学探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此基础上能够说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锻炼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等能力。二、学习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基本上了解、感受到了学习物理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亦有所了解。学生对探究活动、自己动手制作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学习过磁体、磁场、磁感线、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等相关的准备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人教版物理教材编排体系是电学在前,力学在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有关力的知识,因此本节涉及到力的知识时要淡化处理,不宜太细。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探究能够说出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2、经历制作模拟电动机的过程,通过实验方法探究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通过了解物理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认识科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重点1、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都有关。2、直流电动机的能量转化。难点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四、课前准备教师:U形磁铁、电源、导线、开关、线圈和电动机演示模型。学生:废旧磁铁、粗铜丝(或回形针或废旧插头上的两个铜片)、5号电池(2节)、长约40cm的细漆包线2根、硬纸板(或泡沫塑料或一次性口杯)和两根导线。五、教学流程图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学生制作小小电动机质疑、提出问题结合教材,启发引导教师巡视、指导、点拨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师生归纳最佳实验方案实验展示物理情景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线圈不转的原因思考讨论分析有关问题解决问题,做实验观察直流电动机、换向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小结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导入新课大家都玩过一些电动玩具,如遥控汽车、电动汽车等。演示:电动汽车运动。大家知道电动汽车最主要的部件是什么吗?大家有没有想过电动机为什么在通电后会转动,它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得呢?今天我们就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最简单的电动机。思考是什么带动电动汽车转动的?通过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例子──电动汽车,引出电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电动机转动奥秘的兴趣。新课学习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在教在这里教师多提供1、制作小小电动机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电动机。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1、制作支架:将粗铜丝弯成M形(或将废旧插头上的两个铜片)直接插入泡沫塑料中,间距为3-4cm,或将回形针从中间展开,用胶带固定到一次性口杯的底部。2、绕制线圈:将细漆线在较粗的钢笔或圆珠笔绕十几圈,取下用透明胶带捆扎好,两边各余1.5cm左右的线头。3、安装:将磁铁放在支架的中间,线圈放到支架上。用导线将电池、支架连接在一起。几种方案,方便学生准备材料。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动手制作电动机的兴趣,能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增加活动的有效性。2、引导讨论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教师问:怎么办?(教师不提示有一端只刮去半周)教师提示:前面我们观察过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什么而发生的?将通电导线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