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的起源与发展资料越剧的发源地在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越剧的发展历程,走过了“(1906年)落地唱书——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女子越剧(1923年)——全面改革”等几个重要阶段。“落地唱书”是越剧的前身,它是嵊县农民沿门乞讨时唱的一些吉利话,叫“沿门唱书”。过了一段时间,“沿门唱书”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逐渐形成了“落地唱书”的基本形式。小歌班(的笃班):因为在表演时要敲着笃鼓、尺板伴奏,发出“的的笃笃”的声音,所以“小歌班”又被称为“的笃班”。伴奏乐器:越剧起源时,最主要的两种乐器是笃鼓和尺板。后来其它民族乐器也加入到演奏中来,有二胡、琵琶、扬琴、笛子,西洋乐器:小提琴等角色行当:年轻男子被称为小生,年轻的女子叫小旦。小花脸,小花脸化妆时常在鼻梁上画一条白色的方块,表演的时候特别幽默滑稽。年纪大的男性角色叫(老生),他们的扮相特点是嘴上挂着长长的胡子。年纪较大的女性角色就叫(老旦)。越剧表演特点:越剧的唱腔悠扬动听、扮相柔美优雅、表演细腻真切,充满诗情画意。越剧代表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碧玉簪》、《白蛇传》等;《五女拜寿》、《花木兰》、《汉文皇后》、《陆游与唐婉》等;《祥林嫂》、《江姐》、《刑场上的婚礼》越剧的唱腔特点: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十姐妹:1947年下半年,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莜丹桂、徐玉兰、傅全香、范瑞娟、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等十人。袁雪芬: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进步越剧演员,将鲁迅先生的名作《祝福》改编为《祥林嫂》上演,是当时越剧改革的里程碑。茅威涛:现任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团长、尹桂芳的第三代弟子,演小生。主演现代剧《孔乙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