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麦子(语文三年级)扬州市新坝中心小学陶青225000教材简解:《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拜访他们三个并做出了不一样的评价。课文的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很适合儿童分角色朗读,创造性表演。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分角色表演,知晓小猪、小牛、小猴不同的做法,体会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重点、难点:1.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分角色有感情地表演,体会三个动物不同的做法。设计理念:1.尊重中年级阅读教学规律,加强朗读指导,注重默读培养,以读代讲,以说促学,让位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演,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大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参与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读出真情,读出滋味,读出个性。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多元感悟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引领点拨作用,提升学生感悟内涵。3.以词串教学为突破点,既能抓住课文内容的线索,又巧妙的融进语言训练和语言运用,让课堂富有浓浓的语文味。设计思路:因为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我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着力将课堂简单化和活跃化,旨在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这则故事。基于此,我采用由点到面的方式,从课文的词语入手,深入到重要语句,再到全文的掌握。我相信这样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很好地接受。其次,我还抓住学生另一个特点即表现欲的强烈,所以我结合本课教学要求中的分角色朗读,由读开始,慢慢渗透到脱离书本的表演层面。在表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三个小动物的不同做法,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自己的语言组织和口语表达的能力,及时得到学生对课堂最直接的反馈。教学过程:(一)常识激趣导入:1.结合课文学习的季节,稻谷成熟的秋季,教师拿稻谷实物展示,让学生回答实物名称。随即简单介绍稻子与麦子的区别。再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本课主要人物,并引出:麦子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送给这些小动物们,让它们给我们讲讲精彩的故事呢。小朋友们想知道这麦子和小动物们的故事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板书课题,并讲解生字“麦”的写法。)12.提问设疑: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明确:三袋麦子送给谁?为什么是三袋麦子,它们有什么用?(二)生字、词语、课文:1.默读课文,细细体会预习中你自己划下的不理解的词语或者重点生词(由词语初步感知全文)。指名回答,教师相机在投影上出示词语。明确:麦子、一份、迫不及待、食品、保存、防止、拜访、仍有太棒、馒头、发霉、告诉、搬到、憨厚可爱、神秘、收获、聪明能干捧起、烙饼、饱满、兴奋、虫蛀、麦囤、抚摸、舔嘴唇(教师注意指导形近字“棒”和“捧”、“访”和“防”,多音字“兴”、“干”)2.学生练读词语。开火车读、学生领读、齐读相结合。3.学生个别回答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出示包含相关核心词语的句子,为理解课文作铺垫)明确:①“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②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③多好的麦子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慢慢吃这好东西。④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⑤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4.指名读句子。5.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并找出分别是描写哪个小动物的话。①“太棒啦!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小猪②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③多好的麦子呀,我要先把它保存起来,等家里的草料和杂粮都吃完了,再慢慢吃这好东西。小牛④为了防止发霉和虫蛀,小牛经常把那袋麦子搬到屋外透透风,晒晒太阳。⑤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小猴(三)根据提示,梳通文章脉络。明确:教师提前给出提示性的时间界限——“快要过年了”和“一年以后”,并根据上面的句子归类,将文章分成两部分:1-4:小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