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设计者:鲁艳滨教学内容第六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教学时间2012.10.23总第22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2、过程与方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重点难点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4、小结。三、探索侵蚀的实验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4、全班交流汇报。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四、拓展延伸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学生交流讨论。五、课后作业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板书第六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教学反思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每一节实验课都不能缺少的必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