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第一课时藁城市九门乡中学杨朝霞第六单元不为五斗米折腰整体感知•听朗读,自主探究,思考问题:听朗读,自主探究,思考问题:•(1)这首诗可分几层?•(2)“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并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教师引导并明确:•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教师引导并明确:研读与赏析研读与赏析研读与赏析研读与赏析研读与赏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符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示例: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到了其中的乐趣。研读与赏析•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写出了诗人劳作的勤劳与执着。研读与赏析•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登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后历任太学博士、秘书省著作佐郎等职,不久谪陈留酒税监。北宋亡,奔徙于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历任中书舍人、侍讲、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等职。绍兴七年任左中大夫,参知政事。•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登岳阳楼》(其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诗的颔联由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转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试说说颔联与首联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登岳阳楼》(其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要求:小组讨论交流。•明确:这首诗是陈与义的成功之作。诗人凭栏吊古,勾起了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也表现了诗人“万里来游”“三年多难”漂泊不定、离乡背井的感慨。•诗的颔联由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转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试说说颔联与首联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登临吴蜀横分地”,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但作者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的观景,但作者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一种过渡。•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1.该诗在颈联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请根据你的理解略作赏析。•2.尾联中的“风霜”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1.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2.“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义双关。•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课外赏读《登岳阳楼》,谈谈陈与义律诗的风格。•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明确:《登岳阳楼》(其一)这首诗是陈与义学杜的成功之作。此诗颔联令人自然想起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表现的宽阔宏伟的意境。颈联效法杜甫《登高》诗的笔法,表现“万里来游”“三年多难”漂泊不定、离乡背井的感慨。但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用“万里”与“三年”作对比,既写出了逃难的路途遥远,又指出了逃难的具体时间,说明诗人学杜而不拘泥于杜,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的感受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故能高出当时诸家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