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小学生科学启蒙教育途径和方法研究浙江省第二届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欠发达地区小学生科学启蒙教育途径和方法研究缙云县实验小学赵力乾祝桂义一、课题的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现代公民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而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因此,在小学阶段教育中,加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已普遍成为人们的共识,许多同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但是,分析这些经验,我们发现,值得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借鉴和推广的很少经济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广大农民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往往缺乏了解,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相对淡薄,迷信思想较为浓厚,其生活方式也往往存在许多不科学的因素,这些无疑不利于本地区小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的养成教育。欠发达地区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重,要使中国走出强国之路,必须尽快提高广大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科学水平。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更需要开展科学教育,而这种教育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是要有效控制农村环境对小学生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二要充分发挥学校对社区的正面影响作用,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促进社区人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同时,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存在着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贮藏大量的探究材料。科学启蒙教育所需要的一些动物、植物、矿产、简单的机械等,这些在农村可以就地取材,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第一性”探究材料,有利于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条件下观察、研究。二是农民中的部分能人为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提供了“专业”教师。农民虽然科学文化不高,但他们祖祖辈辈从事农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这些经验中包含许多科学的因素。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地区在种稻、种桑、种菜、养鸡、养鸭、养兔、养猪等方面都有能人,他们具有丰富的种植、养植知识,他们可以成为小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专业”教师。三是大自然为科学启蒙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场所。农村广阔的大自然,便于教师把课堂搬到大自然,把大自然搬到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四是农业生产基地为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农业生产基地开展种植、养植、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科学知识,实践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五是“因特网”的建设弥补了农村信息闭塞的缺陷,为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欠发达地区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独特的地域优势,挖掘科学教育资源潜力,开辟符合欠发达地区自身特点的科学启蒙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更好地完成欠发达地区科学启蒙教育面临的双重任务,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科学启蒙教育的综合效益。因此,我们提出本课题,试图摸索出欠发达地区小学生科学启蒙教育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提高广大学生的20欠发达地区小学生科学启蒙教育途径和方法研究浙江省第二届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科学水平,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二、研究的依据1.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知,教育目的实现的途径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应该与本地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实际科学地结合起来。目前我国已将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为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社区大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2.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七种以上的潜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