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脚舞踏脚舞,是舞蹈、是武术、是民俗,是土生土长源远流长的乡间文化踏脚舞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回族同胞所独有的一种舞蹈和攻防技能。“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踏脚舞正是以发挥腿脚的踢弹功能,用来攻击对方或是防守的。如今,踏脚舞对练已转变成为一种纯粹的民间娱乐活动。而日常生活中,人们踏脚时会遵循一些简要的规则:只准踏,不准踢;只准动脚,不准动手;踏脚时,不准任何人在脚底钉钉子;不准有意伤害对方的要害部位;如果无意中踏伤对方,对方包括家人都不能责怪;如果甲方把乙方踏倒,要立刻停止,等对方站起后再踏,不允许乘人之危袭踏对方。农闲时节,泾源县的男人们聚在一片宽阔的土地上,一对一,一对二,或是一对三,甚至还有家庭与家庭对踏。多是年轻人踏,老人在旁看,看到有失误之处,就上前点评,而孩子们多在一旁看,边看边学。一代代的,就这样传了下来。踏脚舞简便易学,融健身和娱乐于一体。“踏脚”是流传于宁夏南部山区泾源县回族群众中的民间健身活动,舞蹈通过“踢、踹、踏、蹬”各种舞蹈动作,展现了宁夏回族群众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和崇尚习武的民间风俗。2004年,“踏脚舞”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银川十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其改编为学生特色体育健身操,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深受师生的喜爱。踏脚舞起源于陕西关中,何以成为泾源县民间独有的一种舞蹈呢?这是一段西北回族同胞挥之不去的血泪史。1871年,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清廷为“百年之安”,孤立、削弱和限制回回,在刀逼棍呵之下,大批关中回民离开了故土家园。清廷将新的回民聚居点选在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远离城市、道路要冲。在宁夏泾源县,安插了老弱病残的关中回族同胞两万多人。这些背井离乡的关中回民中,不少男人都曾经在军队中生活过,身上都带着武艺。他们多用的是“弹腿”功夫,后来改称为“踏脚”,扫、转、踏、踢起来,杀伤力颇大。败了仗,但身上的功夫还在;离开了故乡,但祖辈留下来的拳勇之气犹存。这样,踏脚舞从关中迁徙到了宁夏泾源县。传说唐“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请波斯军平定内乱,留波斯军驻足长安,波斯军队的军营门前都扎有花门,在花门前习武练兵。练兵休闲之际,波斯军人在娱乐中表演一种舞蹈艺术,长安人观看后称为“花门踏脚”。后来,由于军队全为男性,这支军队要求回家,但因路途不便,朝廷也有意留其在长安安家落户,就在庙会中为军人选了妻。“回回”军人选长安汉女为妻后,大批伊斯兰人在这里建家立业,传教习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南拳北腿”。全国只有泾源县园子村流传着少数民族回族踏脚1985年,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联合开展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泾源县也如火如荼开展了对当地谚语、歌谣、民间故事开始了搜集和编辑。“当时知道香水镇园子村有踏脚这样的少数民族回族竞技项目,之前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普通的民间竞技项目来收集,并没有想过它竟然蕴涵着如此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时任泾源县文化馆调查组成员之一的李光辉如是说。1987年李光辉和文化馆的其他4名工作人员,来到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开展“三套集成”工作,从事舞蹈艺术的他在观看了当地村民踏脚的表演时,发现踏脚刚柔相济,有很强的竞技性和表演性,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踏脚不仅仅是当地少数民族回族的一种娱乐竞技活动,其背后还有少数民族回族文化蕴涵其中。踏脚是从汉、唐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一种少数民族回族攻防武术,在宋代走向兴盛。由于清王朝镇压少数民族回族起义,陕西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回族流亡者将踏脚带到了泾源县园子村,成为了该村特有的一种健身强体的竞技运动项目。李光辉说,表现踏脚体育运动的踏脚舞,是一千多年前从西域流传到中国的,成为少数民族回族唯一的民族舞蹈。相关专家在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踏歌图》里,发现了描述陇上人家踏脚娱乐的情景。并在大量的普查与历史资料研究中,发现目前全国只有泾源县园子村还传承着这种少数民族回族民族艺术,其他地方都已经失传。随着对踏脚的发掘研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当地人的竞技运动,更主要的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