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与滚动》说课稿龙华街道龙华小学:石六仙《滑动与滚动》这一课。内容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即《运动与摩擦力》后面一课的内容。教师教学设计分成三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情境导入,让学生认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滑动与滚动。第二个环节是实验探究,测量小车滑动和滚动的摩擦力。第三个环节是学以致用,感受滚动与滑动工作的特点及生活中人们把滑动改为滚动的方法。一、创设情境,引出两种运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从学生小时候滑滑梯,骑自行车的感受引入同种物体的两种运动方式滑动与滚动,推测物体滚动时摩擦力小,滑动时摩擦力大的猜想。这一情景的设计勾起了学生儿时的记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二、对比试验,测量物体滑动和滚动摩擦力大小比较。这一环节采用小车进行探究实验,来证明同学们的猜想,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控制变量与不变量。变量:小车车轮滑动变为滚动。不变量: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光滑度,接触面的大小。这是学生还没学过的知识,上起来学生难理解。教师指导学生测量小车车轮在桌面车轮滚动时与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有什么发现时?先出示小车让学生设计实验,并提问:这辆小车运动起来的时候能表示这两种运动方式吗?让学生说一说:接着让学生推、拉小车,感受、体验一下小车摩擦力的大小;再动手画草图,提出测量的方案,要注意的问题,动手实验验证,完成实验报告单,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从整个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方法多样,数据的获取真实有效。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实验操作方法,而是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来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获得有效的数据。这样学生对实验方法就不只是知道怎么去做而是理解实验该用什么方法来操作,学生的实验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科学探究的学习态度,突破难点。三、联系生活,制作滚珠轴承。简单材料,有效体验。感受滑动与滚动的工作特点,教材选用大瓶盖小瓶盖和玻璃珠。学生没有用盖子,选用纸杯代替。纸杯直接套合转动内杯,纸杯间加玻璃珠套合转动,体验转动时用力的大小。实验效果操作简单,体验有效。学以致用,学生能很好的解释“行驶中的车辆为什么刹车后就能快速停下了?”我觉得本课教学材料的有效选用,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轻松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龙华街道龙华小学二一五年十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