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部分试题1.隋唐以来,最有利于知识分子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想的途径是A.建立军功B.科举考试C.弃农经商D.门第出身2.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堀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①《清明上河图》②程朱理学B.②③④③元曲C.①④⑤④小说⑤诗赋D.①③④A.①③⑤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里“全新的创造”是指A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强调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以此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D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4、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在的美德”。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理解准确的是()A、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B、都出现于各自文明的创新转型期C、都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D、都主张采用以德治国的政治纲领5.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史实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A.商品经济发达,“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B.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C.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D.宋代形成了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6.“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引文的出处应为A.《道德经》B.《论语》C.《韩非子》D.《春秋繁露》7.古代某时期,《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孟子被朝廷追封为邹国公,学者们纷纷重新编注“四书”。该时期是A.战国B.汉朝C.宋朝D.明朝8.“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言出自A.孔子B.孟子C.朱熹D.王阳明9.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1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A.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B.反映同时代人的美好向往C.反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D.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10.下列科技文化现象出现于汉代的是①使用四诊法治病②火药用于战争③使用质地细腻的纸著书④指南针用于航海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11.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12.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13.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14.“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15.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16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2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17.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常常是通过教育途径。下列思想家中属于私学培养人才的有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8.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