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春风化雨——提高班主任工作中德育实效性的策略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作为一名班主任,该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我觉得作为班主任的教师,可以从“心”开始,用教师的智慧走进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与他们做心灵的沟通,才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快乐。一、关爱和聆听,贴近童心爱是教师教书育人成功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唯有尊重学生人格的师爱,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才是学生最能感受到的爱,也是学生最需要的爱。任何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信任,性格孤僻的学生也不例外。记得上学期刚开学不久,转学来的伊兰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总是沉默不语,独来独往,同学们的真诚与热情似乎总是不能感染她。我决心用无微不至的关爱唤醒她那冰封的心灵。课堂上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她回答,课后,经常与她谈心,听她倾诉学习上还有生活中遇到的苦恼和困惑。慢慢地,她的话越来越多,人也逐渐变得开朗。“罗林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只要教师真心爱学生,并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他们就能以极大的努力向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种渴求进步的心理,如果善加利用可成为促其进步的内在积极因素。而积极聆听是心理辅导中基本的重要的技巧之一,也是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通过聆听,可以表达对学生的关心、尊重;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使他们有宣泄情绪的机会。让我们带着阳光般的师爱,走近学生,去播种期待,播种真情。二、宽容和尊重,温暖童心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一件被谴责的事戏剧性地变为“礼遇”时,它更能引起人心灵的震撼。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烈。宽容不是对学生的错误无原则的袒护,而是对学生自我认识错误、自我改正错误的期待,给学生一个台阶,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产生逆反心理的情形下进行心理的撞击,化解学生不良的情绪,激发学生的良知和内省力。有一次,正在上课,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他的电话手表放在书包里不见了,并怀疑他的同桌。这时,我发现那位学生同桌的求助和惶恐的眼神。我略微沉思了一下,说:“或许是你不小心放在了别的地方。我想,下课后知道的同学肯定会直接交还给你的。我们先上课,好吗?”后来,那位同桌,找到了我,“如果老师当场揭开这个秘密,我就无地自容。正因为老师的宽容,我要更加勤奋地学习,报答老师。”是的,有时侯,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作为班主任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想一想,以心换心,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过失。有些学生只要我们老师拉一拉,就能成为好学生。当学生有过错时,要多想办法,不伤害学生的自尊,给学生留点面子,以自己的宽容,走进学生,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从而顺利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体验到老师的拳拳之心。在面对孩子时,我们往往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世界,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尊重。把童年还给孩子,以童年的心看待孩子,会使我们许多的“看不惯”化为理解,化为尊重。一个小男孩子跌倒了,怎么也哄不好,故意的一个摔倒动作就会让他破涕为笑。当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路旁的野花,枝上的小鸟,邻家的玩伴,我们一定会有崭新的发现。一名孩子上课迟到了,老师罚他在门口扭扭屁股或唱首歌。这种温和的惩罚比责斥更起作用,更有意义。孩子不失自尊而心灵又有所触动。孩子拿着奖状兴冲冲地跑来,教师高兴地拍了拍他,这个简单的动作让孩子幸福了好久,记住了一辈子。教师由衷地爱抚,充满爱意的目光,意味深长的一笑,都会在孩子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三、言传身教,滋养童心研究表明,小学生经常对家长的意见产生质疑,但却对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意见完全信任。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班主任的话是真理,由此可见,班主任的言行对学生影响深远。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时刻关注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