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运动精神的培养(学术论文)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李路菲浅谈幼儿运动精神的培养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我们更加关注幼儿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体”则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幼儿体质、发展身体技能,更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幼儿在参加竞赛性体育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会产生各类心理情绪,如喜悦、希望、失望、懊恼等等,而究其产生这些心理情绪的原因则是比赛结果的输与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健康领域内容和要求中明确指出:“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这其中就体现了运动精神的特点:遵守规则、超越自我、不怕困难。在健康领域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还应关注幼儿社会群体性适应的心理情绪健康发展。加强幼儿运动精神的培养,体现了体育活动中的德育教育,它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应是幼儿园体育教育的核心之一。所以,教师在设计和实施体育活动时,要关注于引导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并从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关注其心理因素的发展,把身体锻炼与情绪心理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一、影响幼儿运动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1、幼儿自身身体机能的个体差异性由于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受先天条件和后天生活环境的影响,所以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一些体质好、身体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强的幼儿,一般能够独立完成各项体育活动,获得成功几率也很高。如此一来,他们的心理就容易形成自我肯定的概念,因而经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体育态度。相反的,一些体质差、动作不协调、运动能力较差的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失败的几率较大。因而他们就会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表现为对体育活动态度消极、退缩不前、害怕尝试等,容易产生不安全感。2、教师设计体育活动层次的单一性每名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一定会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时,应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确保每名幼儿都能够受益。例如在体育活动《穿越封锁线》中,孩子们首先需要匍匐前进钻过低网,然后跨越跨栏和纸箱障碍,最后将“手榴弹”投掷出去。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发现那些个子高、运动能力强的幼儿经常处于领先,而那些个子较矮、运动能力稍差的幼儿总是处于落后状态。活动后,通过及时的反思找出了问题的所在。原来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时没有考虑到幼儿身高、运动能力因素方面的差异,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设置了同一高度的跨栏和纸箱障碍从而导致了个子较高、运动能力强的幼儿很轻松的就能跨跳障碍,任务完成后他们仍兴致盎然,意犹未尽;而个子较矮、运动能力稍差的幼儿却总是在障碍处绊倒,进而影响了前进速度。比较那些领先速度快的伙伴必然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3、教师评价标准的盲目性幼儿对于自身的主观评价除了自身情感因素外,主要来自于周围人的评。因此教师父母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的评价总是批评的、消极的,就会使幼儿看不清自己的优势长处,遇到一点困难就丧失信心,不敢面对挑战。例如在一次跳绳活动中,教师总是对一教就会跳的幼儿称赞有加,对没掌握方法、领会慢的幼儿批评指责。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先会跳的幼儿越跳越好,越来越自信;学的慢的幼儿越跳越没自信,最终产生对跳绳活动的抵触、反感情绪,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4、家长看待输赢的极端性运动会赛场上,孩子们正在进行精彩激烈的比赛。这时,站在一旁的家长往往会显得比孩子还要紧张,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稍有落后便焦急皱眉,恨不得自己跑上场帮孩子一把。家长重视孩子的比赛成绩固然是件好事,但如果过分看重输赢的结果,势必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例如在某项比赛结束后,一名幼儿的家长对于孩子第三名的成绩非常满意,夸赞孩子比平时练习的成绩提高许多;相反的,另一名幼儿的家长对于孩子第二名的成绩很不满意,一下场就数落孩子刚刚哪些环节没有做好,质问起为什么做不好,这样的批评指责对于这名幼儿心理的挫败感是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