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己才能育人大家都知道:“德高为师,学高为范”这句谚语吧。热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理解它的含意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句谚语无所不在,谁处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就如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体现着这句谚语的含意。通过平时一线教学工作和学习,使我更进一步坚信了这句谚语的真正含意,它确实理解到了我们人类心灵的深处。比如:在人与人见面互相打“招呼”这个很平常的人类关系现象,它在我国来讲,是有着一定传统历史的,它是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大家庭中的一种优良传统美德。然而,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家庭中,这种是乎很平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传统美德好像有所下降,这对我们的家长、学校都提出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一个崭新的要求,就是要求我们时刻注意、时刻提醒自己,处处要给孩子们做示范、做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带动孩子们,影响孩子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的模仿也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我们老师主动地跟学生打招呼,老师做到了,孩子们也模仿到了,这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点亮了孩子们深处的心灵,使他们更进一步获得了学习的动力,增强了自信心,从而获得了更全面的发展。像这样的案例是举不胜举的,所以在这里通过对师德的再次学习后,我更加深信了“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的真正含意。因此我在这里更要大声的呼吁“当今社会的家长们、老师们,我们要想管好、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大家就先自己来一个‘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吧。古人不是说过:“一桶水不响、半桶水响叮当;要想给人一滴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吗?育己才能育人我常对自己说,工作也像恋爱一样,不爱她,就请离开她。我时常告诫自己,对学生和教育工作,不要发泄种种牢骚和不满。也许,学生、社会、大环境没有我想象的如意和诗意,但这是我自己缺乏应有的认知而不是社会的问题,因为社会不是真空,有时“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时“晴空一鹤排云上”,有时“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有时“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我们可以追寻“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境界。我也知道,学生都是未长成的人——如若学生生来完美,教育就失去了很多令人着迷的魅力,没有了跌宕起伏的挑战,没有了峰回路转的智力游戏,甚至,没有了不可预知的未来的种种美妙憧憬——未来的魅力就在于此。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地方。梁启超说得好:“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况且社会不可能为我而改变,教师也不可能选择学生,惟一要改变的只是我的心态。时常看到其他教师对学生的不满、对同事的不满、对环境的不满,以前我总冲动地规劝别人,但我现在更理解和体谅的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我不想去改变别人,就反躬自省:自己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坦率地说,我刚开始工作时,还没真正地入门课还不会上,班级还不会管理,面对一群生龙活虎的学生,聪明可爱的,调皮捣蛋的,冥顽不化的,举一不能反三的,我也会牢骚满腹,自怨自艾。至今,我最后悔的是,我入行才几天的时间,就“挖掘”了很多所谓的“不好学生”,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以贴标签的形式认定过几位同学的“朽木不可雕”。回想起来,那是我对职业没有准确的定位,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现在,每当遇到一个暂时不能学好的学生我不是先责问孩子和家长,而是选择了首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的工作是不是已经尽善尽美无可挑剔。梁启超认为,所谓“敬业”,就是忠实二字,也就是朱子所说的“主一无适便是敬”,他自己也解释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他借用《庄子》中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这个甚嚣尘上泥沙俱下的世界,充满了种种诱惑与精彩,但是,这些是不是都适合我,需要仔细考量。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左顾右盼,最终往往患得患失。流年倘若安然过,年华未逝犹彷徨。在犹豫与徘徊中,销了颜色,褪了芬芳,望尽天涯路,魂断肠,却不知梦在何方。长期以来,教师用纸和笔计算学生的学习数据,耗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