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综合练习2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于隋朝B.殿试开始于唐太宗C.明朝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D.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2.下列关于赵州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隋朝的杰出建筑B.由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C.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桥D.比欧洲类似的桥早700多年3.下列反映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是()A.昭君出塞B.张骞通西域C.文成公主入藏D.车书本一家4.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有“贞观遗风”的统治者是()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5.唐朝采取的治理国家的机构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丞相制D.军机处6.唐朝户数从贞观末年的300万户到开元末年的841万户,这是()A.贞观之治的成效B.农业发展的结果C.开元盛世的成效1/14D.任用贤能的结果7.“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说明唐太宗统治时重视()A.用人和纳谏B.文化教育C.科举取士D.对少数民族的政策8.隋朝的统治类似于()A.秦朝B.东汉C.西晋D.宋朝9.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A.任用魏征等贤臣B.重视人才的培养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10.“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A.“开元盛世”时期B.“贞观之治”时期C.“文景之治”时期D.“光武中兴”时期11.神话小说《西游记》取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实()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郑和下西洋D.玄奘西游12.下列关联搭配不当的一项是()A.书圣—王羲之B.画圣—吴道子C.诗仙—李白2/14D.医圣—华佗13.他的诗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忧国忧民,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折射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是大诗人()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商隐14.隋唐著名的中日交往的人物是()A.玄奘B.戒贤C.鉴真D.戒旺15.提倡诗歌要更多地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的诗人是()A.杜甫B.白居易C.李白D.岑参16.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的是()A.唐玄宗B.唐中宗C.唐太宗D.武则天17.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共同点是()A.轻徭薄赋B.减轻刑法C.重视人才D.善于纳谏18.下列人物,曾受到唐玄宗册封的有()①松赞干布②渤海郡王③怀仁可汗④云南王A.①②③B.②③④3/14C.③④D.①②19.唐朝长安城中的“市”是()A.商业区B.住宅区C.娱乐场所D.学校20.唐朝时对外交往的国家包括()①日本②新罗③天竺④大秦A.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A.杨坚B.杨广C.杨业D.杨勇22.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是在()A.581年B.587年C.588年D.589年23.下列各项中,说明了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要原因是()A.国家的统治中心逐渐东移B.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C.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D.为镇压北方农民起义提供运输通道2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中“河”的中心就是现在的()A.北京4/14B.杭州C.洛阳D.南京25.“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指谁的统治()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武则天26.隋朝灭亡的原因是()A.土地兼并严重B.暴虐无道C.法律严酷D.宦官专权27.与“贞观之治”有关的皇帝是()A.秦始皇B.唐太宗C.汉武帝D.康熙帝28.下面有关武则天统治时期的做法,最值得我们肯定的是()①大力发展生产②加强武氏家族的统治③重用有才能的人④重用酷吏,打击敌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②④29.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很多治理国家的名臣,其中被称为“房谋杜断”的是()①李斯②房玄龄③杜甫④杜如晦A.①②B.②③C.②④5/14D.①③30.有人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的“贞观之治”是唐太宗虚心纳谏的结果,下列历史人物中向唐太宗多次进谏,被唐太宗誉为自己的一面镜子的人物是A.房玄龄B.杜如晦C.张玄素D.魏征31.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A.长安B.洛阳C.扬州D.成都32.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