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复习课授课班级:高二<6>班授课人:东厦中学陈晓蔷一、课标要求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识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识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识记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识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对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正确认识,提高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处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坚定群众立场,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三、考试大纲要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概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属于社会历史观的范围,包括两框内容: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第一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本目通过明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进而从实践出发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二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本目通过明确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进而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第1页,共16页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第三目“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本目通过明确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进而说明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需要依靠阶级斗争,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可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第一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本目通过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进而说明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目“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本目主要说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并明确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教学难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六、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本课知识已有了初步的掌握,因此具有一定的唯物史观知识基础。但由于学生对一些知识点容易遗忘和混淆,因此本课需要与学生进行共同探究,以再次对本课框架进行梳理和巩固,并突破难点和易混点。七、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生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1、探究分析法:教师引导,层层剖析,注重参与,讨论交流学习成果。2、小组活动法:通过进行小间的积分制比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突破难点和易混点。3、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解决教材中的疑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八、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师生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梳理回忆:第2页,共16页教师解析: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它们的矛盾运动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运动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课堂教授【考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