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练习有机的融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会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要突出练习的趣味性。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单纯的照本宣科式的练习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突出练习的层次性。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练习再到独立性的思考练习。我们经常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与认同感,体现数学的应用性。例如在教完“圆的面积”一节之后,设计了如下练习:一头牛被用3米长的绳子栓在四周都是草地的牛桩上,请问这头牛吃到多大范围的草?这样的变式设计符合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一看就熟悉、来劲,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我们可以让学生用绳子和标杆测量学校操场的周长,画出操场的方位图来更好的理解方向的确定与比例尺的应用;根据地图算一下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等可操作性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发展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大都是系统化、标准化的,课堂毕竟是课堂,与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与原理,并不等于你的教学任务已完成。我认为,教师还有义务、有必要引导学生走入真实的生活,为学生设计真实有用的课后实践题,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巩固、创新数学知识和方法,强化应用意识,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教师可以抓住一切机会设计问题情景,设计课后实践题。例如“卖菜中的数学问题”、“购房中的数学问题”、“最佳租车方案”、“生活中的24时在哪里?”。学生通过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点子”,并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既巩固新知更培养能力,更为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积累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