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价值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1)使用价值【概念】: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特点】:1.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或精神内容,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2.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就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生产的商品一定要有用,且要考虑到交换的量的比值。)(2)价值【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特点】: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Why有价值】:因为劳动创造价值量的多少由劳动决定,交换方接受承认的劳动就是价值量。【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1.商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交换成功】:1.承认了劳动价值2.承认了劳动价值量Ep:找到工作是承认劳动价值,工资是承认劳动价值量。(3)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性)使用价值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交换的物质或精神承担者;价值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任何一件商品,必须首先是有用的,并将其自然属性体现为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其次是必须凝结为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并将其社会属性体现于价值以供交换。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性)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直接动机是实现价值,而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或精神承担者。其次,商品交换是以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分离而实现。即买卖结束,卖方实现价值,买方实现使用价值,各自在分离中得以充分体现。最后,商品交换必须在市场中进行,交换价值的高低以及供求关系的变化等,往往使交换发生困难,以致双方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难以实现。二.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概念】:以制造某有用物为目的(即反映某商品的自然属性),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自不同的劳动。【特点】: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3.具有永久性。(2)抽象劳动【概念】: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特点】:1.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2.具有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1.统一性: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而一旦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相分离。(4)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彻底解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规律的一个基点。2.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3.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也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得到的一定要大于投入的,劳动创造了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4.为其他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自然经济】: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1)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1.社会分工。(前提条件)2.生产资料和产品、商品属于不通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2)简单商品经济: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产生雇佣劳动关系。【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产生的基础:商品生产以社会分工为前提(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2)矛盾的解决:商品价值交换——理想状态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有供需、市场等存在。劳动价值交换——现在的矛盾因为是商品价格交换。【私人劳动】:由于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并拥有自己的生产结果,故其生产具有私人性质。【社会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又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因而,其生产又具有社会的性质。【私人劳动(直接的)和社会劳动(间接的)的矛盾】:私人劳动要被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