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原籍琅琊(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大都市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兰亭集序》全序二十八行,共324字。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颜鲁公,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祭侄文稿》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黄州寒食帖》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人称"颜体"。其行草书纵横跌宕中具凝练浑厚之势。1、方笔圆笔并用。2、柳字的横画有长短区别,短画粗而上昂,长横细而下覆。3、柳字的撇和捺进行比较,一般撇轻捺重.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代著名书法家,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欧阳询,官职,太子率更令,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楷书《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八诀”。字体内紧外松,左收右放,刚劲挺拔。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书画家。字体特点:1、藏露结全2、笔道停匀。3、腾挪起伏。4、点画呼应。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人。活动于开元(713-741)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手迹无存。《书断》品读神品谓之:刻画事物的精神本质达到了至高境界,此品也还可作为范本临摹学习。妙品谓之:笔墨精妙,技法娴熟、是得心应手的有法之法,此品亦可临摹学习。能品谓之:形象生动,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把握准确,此品可供临摹学习。逸品谓之:笔墨技法达到极致而产生的无法之法。即“画到生时是熟时”的一种境界,是“奇思异想”加上“妙手偶得”的结果,逸品是无法使人楷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