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宋】李清照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南宋著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最高,可谓是才华出众。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超群,逼近前辈。”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因其诗词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又称“易安体”。李清照的创作以宋王朝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悲愁、哀愁--沉哀凄苦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返回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写作背景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此时,李清照44岁,目睹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赵明诚在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初步感知本篇文章的感情基调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词人是运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式来抒发愁情的直接抒情的句子解读意象,领悟意境。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请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选一意象,联系所学诗文,搜集资料,说说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酒雁黄花梧桐秋风细雨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是愁思的象征怎敌他,晚来风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秋风透着凉意,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意境,一般用来烘托人物的愁苦的心绪,都是在写秋风,两种景所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凄凉孤苦的晚境。学生资料展示:雁、梧桐、细雨酒雁黄花梧桐秋风细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南飞,雁南飞,雁南声声心欲碎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雁”一般在诗词里表达思念之情,营造一种凄凉孤独的意境。写雁的诗句写梧桐的诗句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梧桐”往往是秋日的状态,木叶尽落,有时更与雨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意境,烘托人物的愁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雨的诗句•早春之雨:滋润万物,带来春日的讯息。•暮春之雨:伴有残花零落,易引起人伤春之愁。•秋日之雨:渗透凉意,阴雨连绵雨声淅沥,容易引起人的思乡怀人愁绪。酒秋风黄花雁梧桐秋雨整体体会词人思想情感营造凄苦悲凉的意境国破家亡的忧愁失去亲人的悲伤流亡在外的孤寂岁月流...